川普不爽!加拿大秒撤稅 面對川普強勢談判的貿易現實
▲在美國總統川普上週五公開威脅將終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並準備加徵報復性關稅後,加拿大週日晚間迅速宣佈取消原訂週一上路的數位服務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美國總統川普上週五公開威脅將終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並準備加徵報復性關稅後,加拿大週日晚間迅速宣佈取消原訂週一上路的數位服務稅(DST),意圖重啓兩國之間的貿易協商。這項稅收原由前總理杜魯道政府於2024年推動,針對在加國年收入超過2,000萬加元的科技公司課徵3%稅率,主要目標包括美國科技巨頭Meta與Alphabet。
新任總理馬克·卡尼與川普通話後,雙方表示將力求在7月21日前達成新的貿易協議,加拿大也宣佈不僅暫停徵收該稅,更打算提出立法徹底取消此措施。川普的強硬態度與談判時機的掌控再次展現出他在國際經貿談判中的實用主義與壓迫風格。
對加拿大而言,美國是其最大出口市場,佔出口總額超過四分之三;對美國而言,加拿大同樣是商品最大買家。這使得雙方的經貿互依非常高度,但在川普主導的對等關係邏輯下,即使如此的互賴,也不足以爲加拿大提供實質的談判籌碼。面對川普式談判,所謂「規則」與「原則」往往讓位於實力與籌碼。
川普式談判邏輯 沒本事,別跟美國硬碰!
川普這一次又贏了,加拿大這次也不是第一次退讓。但這不是因爲川普多有道理,而是因爲他知道怎麼打壓、怎麼逼對手低頭。
他的邏輯清楚直接:只要你依賴我美國市場,那我就可以對你施壓。這場談判再一次驗證川普外交政策的根本邏輯:世界不是講制度,而是看誰比較硬、誰比較狠。
對川普來說,世界上的真正對手只有中俄這種規模級別的大國,對其他像加拿大、歐盟、甚至日本、韓國、澳洲這些臺灣眼中的「實力盟邦」,川普都視爲可以施壓取利的對象。在這樣的架構下,任何談判的基本假設就改變了:不是先釋出善意爭取合作,而是等川普先開價、然後才決定自己該讓到哪裡,保住什麼。
從目前日本與美國正在談判的232關稅爭議就能看出,日本汽車、半導體產業面臨美國鉅額關稅威脅,但日本沒有在一開始就放棄底線,反而要透過評估川普真正想要什麼──是更多對美投資?更多美國商品採購?──來做出策略調整。這種「等對方先出牌」的方式,纔可能守住自己的核心產業利益。
▼川普這一次又贏了,加拿大這次也不是第一次退讓。(圖/路透社)
臺灣應該從中學到什麼?
首先,我們絕對不能再天真地認爲美國對臺灣會因爲「價值盟友」而在貿易談判上手下留情。臺灣作爲出口導向經濟體,就和日本、韓國甚至加拿大一樣,必然是他會主動壓迫的對象。若我們不看清楚川普的談判邏輯,就會變成一昧退讓,卻什麼也沒換回來。
其實,川普團隊已經在《海湖莊園協議草案》中明言:對那些在國防上依賴美國的國家,尤其可以在經濟上強勢要求。因此,臺灣應該要審慎建立內部的談判思維框架:哪些是絕不可讓步的產業關鍵,哪些可以作爲談判籌碼的讓利空間,如何在談判中投其所好、但守住根本,這些都必須要做好準備。
最後,這次事件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全球經貿局勢正在進入一個「強權主導、制度崩解」的階段。當川普用美國的力量來壓迫貿易對手,取代多邊機制與制度正義,小國若沒有策略與智慧,就只能不斷退讓。
如果國際上沒有出現集體的反對意見,而川普在美國國內繼續沒有遭遇制衡的力量,我們可以預期,加拿大的退讓在川普第二任期內,將會成爲各國跟美國交手的常態!
簡單說,美國的經濟前景短期內會持續因爲對他國的強勢而樂觀,而川普也會因此繼續站在Winner的位置上,享受美國再次偉大的光環!
▼若臺灣不看清楚川普的談判邏輯,就會變成一昧退讓,卻什麼也沒換回來。(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