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罷免投票7/26登場 一文掌握外媒全解析
臺灣「大罷免」第一批成案的投票日於26日登場,綜合外媒分析如下:
美聯社指出,來自中國的威脅,以及對立院僵局的憤怒,主導着臺灣當前政治論述,比起任何議題,中國的陰影始終籠罩這場罷免行動。中國當局及官媒都瞧不起這場行動,認爲不過是另一次徒勞的嘗試,無法阻止北京以軍事或和平手段併吞臺灣。在臺灣,這場行動凸顯出想追求現有道路,以及尋求與北京和解的民衆之間的差異。對中國友好的政治人物,因接受前往中國的訪問行程,並與中方政治人物會面,而被控賣臺;但他們則主張,在北京當局拒絕與民進黨互動的情況下,自己的行爲保持了開放的溝通管道。
CNN則認爲,罷免結果可能重塑臺灣政治版圖,讓執政的民進黨重獲國會多數,而目前的臺灣已因政治僵局而陷入停擺,立法院內的爭執時常演變成肢體衝突,影響總統賴清德推動施政,包括那些美國關切臺灣的重大議題。若罷免取得成功,可能打破僵局。
衛報報導稱,北京可能正帶着某種得意的心情靜觀這場混亂。煽動社會分化,是其重要策略之一,而目前臺灣在地的政治就稱了中共的意。這場風波的大部分內容已被共產黨宣傳利用,官媒將該選舉報導成爲了「移除反對意見」而進行的「極端主義」行動,藉此削弱對臺灣政府的信心。
BBC引述澳洲國立大學臺灣研究學程政治學者宋文笛指出,這次罷免投票「將會鞏固四年任期並非被賦予、而是以表現爲條件,且要接受定期審覈的想法。在情況好轉前,政治極端化可能會愈演愈烈」。不過,他也表示,大罷免也正「爲新的政治行動創造空間」,特別是對民進黨支持者,他認爲這對臺灣公民社會的韌性,整體而言會是好事。
卡內基中國非常駐學者張嘉穎(Ian Chong)則說,如果多數的罷免投票成功,「可能會向臺灣政治人物傳達出一項訊號,即他們要拿捏自身與民情之間的距離,必須保持謹慎......他們不能走得太遠,否則會有後果。」他也說,如果整體結果相互接近,無法斷定勝負,可能意味着「國民黨與民進黨最終必須尋求妥協,並共同努力」「而這對臺灣來說,可能並非壞事」。
彭博資訊則分析,中國不太可能在罷免期間,採取太激進的行動,因爲這可能會鼓勵民衆做出有利於民進黨的投票。
7月26日將進行首波罷免投票,罷免對象包括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在內等24名國民黨立委,以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第二波投票在8月23日。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