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AI影響性研究中心啟動 導入AI臨牀試驗盼供健保共擬會給付參考
AI輔助醫療診斷及輔助治療愈來愈普及,衛福部自2024年啓動AI影響性研究中心制度,並建立完整的本土臨牀試驗(RCT)與醫療科技評估(HTA)。記者翁唯真/攝影
AI輔助醫療診斷及輔助治療愈來愈普及,衛福部自2024年啓動AI影響性研究中心制度,建立完整的本土臨牀試驗(RCT)與醫療科技評估(HTA)。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表示,過去RCT引用國外資訊推估,目前臺灣共有5個醫學中心進行AI相關臨牀試驗累積數據,盼透過AI結合臨牀試驗,若成效好,將研議是否可納入健保。
爲推動AI醫療產品的臨牀實證與政策落地,衛福部資訊處今舉辦「臺灣AI影響性研究中心聯合啓動大會暨國際研討會」(Taiwan Clinical AI Impact Forum 2025),正式宣告臺灣AI影響性研究制度啓動。此次活動聚焦「以臨牀實證推動AI醫療創新」主軸,展現臺灣在建立AI臨牀效益與醫療經濟影響評估的重要里程碑。
李建璋表示,AI技術在影像判讀、疾病預測與臨牀決策支援等領域發展迅速,但其臨牀效益與醫療經濟價值尚待以科學方法驗證。衛福部自2024年啓動「AI影響性研究中心」制度,於臺北榮總、臺中榮總、三軍總醫院、成大醫院及臺大醫院等5家醫學中心設置AI影響性研究中心示範據點,推動跨院臨牀實證、中央審查委員會(C-IRB)與多中心資料串流分析機制,形成臺灣AI臨牀試驗與健保給付評估的重要基礎。
李建璋說,過去健保署要將新藥或是給付的醫療項目,大多數都是套用國外的RCT數據推估,來算是否符合CP值。爲讓臺灣有本土數據可以更加精確,現在有5家醫院透過導入AI做各項技術臨牀試驗,未來可以將數據提供給健保署的HTA評估中心,並送交健保共擬會,由專家、學者及民衆代表討論是否納入健保給付。
李建璋表示,以目前來看納入健保範圍內的藥物,給付幾乎都會一直納保,因此前期審慎、嚴謹設計相當重要,預計3年後可以將相關內容送交共擬會。
臺北榮總以「從治理到臨牀」說明AI影響性研究中心建置實務與肺癌LDCT-AI隨機試驗的設計與執行經驗;臺大醫院則從眼科AI驗證延伸至一般門診臨牀試驗,分享以隨機臨牀試驗實證推動AI輔助診斷系統應用;三總以最低成本執行介入性研究,評估AI-心電圖請付績效模式對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的影響與潛在商業模式;臺中榮總以VeriOsteo OP®智骨篩爲例,說明AI影響性中心建置與多中心CIRB實作挑戰;成大醫院從婦癌影像身體組成與化療劑量的雙向研究出發,展示如何由臨牀實證走向價值創造,連結南部AI生態系與健保決策,充分體現「由實證到給付」的政策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