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AI臨牀診斷或比醫生更好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道 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網站4月9日報道,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在虛擬急診環境中,人工智能(AI)在臨牀決策方面可能比醫生做得更好——至少在涉及常見疾病時。
特拉維夫大學埃坦·貝格拉斯經濟學院丹·採爾策教授從事的這項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美國《內科學紀事》月刊上。研究評估了人工智能在“西達賽奈連線”應用程序(一個位於洛杉磯的虛擬急診診所)中的表現。相關研究成果還被提交至美國內科醫師學會的年度會議。
研究人員分析了2024年6月至7月461名成年患者的就診情況,重點關注呼吸道、泌尿、眼、陰道、牙科症狀等相對常見的疾病。每次就診都始於一個人工智能賦能的接診系統,在患者與醫生進行視頻看診前,該系統會生成診斷和治療建議,包括處方、實驗室檢測和轉診。
研究顯示,在77%的病例中,人工智能系統的建議被評爲“最優”,而主治醫師做出的決定有67%被評爲“最優”。在21%的就診病例中,人工智能的建議被評判爲優於醫生的建議,而醫生的表現優於人工智能的病例佔11%。在其餘68%的病例中,二者的建議獲得了相同評分。
評分是基於一個由4名經驗豐富、均有超過10年臨牀經驗的醫生組成的專家小組進行的評估而得出。他們通過一個四點量表對(人工智能或醫生的)建議的質量進行評估:最優、合理、不充分或潛在有害。
該專家小組還發現,人工智能提出的潛在有害建議較少——2.8%,而醫生爲4.6%。
採爾策說:“人工智能始終遵守臨牀指南,避免開具不必要的抗生素,並識別出患者病史中的危險信號。例如,它正確地識別出隱形眼鏡佩戴者眼睛疼痛是感染的潛在徵兆——這一點在快節奏的虛擬環境下很容易被忽略。”
這種基於數以百萬份匿名醫療記錄的算法僅在達到很高信任門檻時提供建議。在大約20%的病例中,由於把握不足,人工智能拒絕提供指導。
雖然人工智能顯示出值得關注的優勢,但這項研究也凸顯了醫生保持明顯優勢的領域。真人醫生能更好地解讀細微之處,迴應就診現場的新信息,並實時評估患者病情。
採爾策解釋說:“例如,在患者因新冠肺炎而主訴呼吸急促的病例中,醫生可能會斷定這是輕度堵塞,不需要急救護理——而人工智能由於僅僅基於結構化輸入進行判斷,可能會作出錯誤歸類。”
這項研究的一個侷限性在於,它沒有追蹤醫生在作出最終決定前是否審視了人工智能的建議,因此難以評估人工智能對醫生行爲的影響。這項研究只聚焦於比較二者建議本身的質量。
採爾策說:“這是首批在現實醫學實踐中評估人工智能的研究之一——不是基於教科書或測試病例,而是基於實際的患者就診。上述研究結果令人鼓舞,表明人工智能能夠作爲有效的臨牀決策支持工具,尤其是在虛擬醫療環境中。”
採爾策還說,雖然人工智能不大可能取代醫生,但它可以幫助減少誤診,引起人們對關鍵數據的關注,並加快臨牀工作流程的速度。他說:“醫療的未來很可能是醫療專業人士與人工智能系統之間的合作。”(編譯/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