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啓動首個神經重症腦機接口多中心臨牀試驗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董玥欣 樑紹楠)8月24日,由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與天津市環湖醫院牽頭,聯合多家國內頂尖醫療機構,聚焦解決腦積水精準診療這一國際性難題,共同啓動全球首個神經重症腦機接口多中心臨牀試驗。
該項目以腦積水精準診療爲切口,標誌着腦機接口技術首次突破傳統運動和認知功能修復應用範疇,全面走向神經重症這一全新領域,未來將推動拓展至更多醫療應用場景,爲下一步神經重症精準診療提供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方案。
作爲神經重症患者的常見併發症,腦積水是由腦脊液在腦室內積聚過多所致。由於神經重症腦積水常披着“癡呆”“帕金森”的外衣,其誤診率高達62%,同時在臨牀上還面臨着診斷週期長、治療手段有限等一系列瓶頸問題,亟待引入創新技術予以解決。
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團隊此次發佈了“神工—神篙”“神工—無量”“神工—神調”等重症腦機接口國產醫療器械產品,並展示了基於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腦機接口技術,圍繞腦積水“監測—診斷—治療—調控”所研發的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國產腦機接口編解碼芯片及採集芯片,開發了高分辨可穿戴腦電採集設備,完整閉環“端—邊—雲”三位一體腦機智能平臺;在多模監測方面,開發了顱內壓、腦氧及全身多部位氧合同步監測設備,助力神經重症實時監測。基於腦機接口聯合腦脊液循環動力學技術,將傳統腦積水診斷時間從2至3天縮短到30分鐘,同時準確率大幅提升,大大減輕醫務人員臨牀負擔及醫療支出。同時,團隊還展示了前期開發的“神工—神關”腦電採集與事件相關電位系統,成功應用於腦功能和神經狀態評估;“神工-神調”多模態閉環迷走神經調控系統,實現精準個性化調控。
本次會議同步啓動的“基於無創技術的神經重症多模態腦監測”“無創迷走神經刺激聯合數字療法改善重症空間記憶”等6組多中心臨牀試驗,以期實現神經重症多模無創實時監測、腦功能在線實時評估以及腦疾病高效治療,國際首次真正意義上實現腦機接口技術在神經重症無創精準診療方面的體系化臨牀應用。
“從2014年推出全球首臺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神工一號’開始,天津大學腦機接口研究正式邁向規模臨牀應用階段。”神經重症教育部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雲表示,依託該項目多中心臨牀試驗,有望重塑神經重症診療的新體系,建立“基礎研究—臨牀試驗—規模應用”閉環,催化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療法從科研突破走向臨牀實用。
作者:陳欣然 董玥欣 樑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