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古蹟德記洋行 白牆慘變印章牆

臺南市定古蹟德記洋行牆面被亂蓋戳章變「印章牆」,文化局趕緊放置告示牌提醒,並請匠師會勘復原。記者萬於甄/攝影

臺南市定古蹟德記洋行歷時1年修繕換展,今年4月才重新開放,古蹟內卻出現一面面「印章牆」,竟是遊客將文化局設計的5款限定印章,亂蓋在白牆上,令其他遊客傻眼,更納悶相關單位都沒人發現。

臺南市文化局迴應,場館人力資源有限,端午連假涌入大批遊客,研判「印章牆」是當時產生,工作人員6月初發現後,隨即聯繫匠師會勘評估受損情況,預計今下午3時修復。

文化局去年向中央爭取經費閉館修繕百年曆史的德記洋行,4月以「1865洋潮來襲—回望商貿安平的黃金年代」爲主題重新開幕,設置5款限定印章供遊客收集,未料有遊客將印章亂蓋在牆面、展桌、窗框及窗戶,甚至還有指紋印。

有遊客直喊「素養太差、作法低級」,心疼古蹟牆面被印章顏料蓋得到處都是;也有遊客納悶,「印章牆應不是1、2天形成,主管機關怎沒發現?」記者實地走訪發現,5處集章點牆面都有明顯污損。

臺南古蹟遭破壞已非首例,議員沈震東指出,德記洋行經修繕並重新設展,卻因管理疏漏導致牆面遭蓋章破壞,凸顯文化資產保存機制缺失。他要求文化局釐清污損行爲責任歸屬,並應全面檢視文資場域管理制度。

文化局說明,受損的白灰牆面是由傳統匠師今年初修復維護,污損屬表面印跡,未滲透至中底塗層,但仍須仰賴專業人員以傳統工法清潔、修補,過程繁複費時。

文化局說,已強化現場管理,並在各集章點增設告示牌,提醒民衆集章應蓋於指定位置,切勿任意塗印於展場設施或牆面,否則毀損文化資產,恐涉及文資法第103條規定,可處6個月至5年有期徒刑,得併科50萬元至2千萬元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