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牆內藏珍寶 復刻還原孔雀壁

臺南文資科研中心歷時1年多考據、實證試驗,重現市面上已經找不到的孔雀砂(右上角),率先全臺重現歷史建築的「孔雀壁」,並將於「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還原復刻。(曹婷婷攝)

臺南歷史建築「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修復過程拆開室內白牆卻赫見裡面整面黑但帶有七彩光澤,委託臺南文資科研中心科學檢測,確認爲鍊銅爐渣經過回火後產出「孔雀砂」,科研中心買來鍊銅爐渣試炒,歷時年餘,率先全臺重現「孔雀壁」,將於偕行社還原復刻。

鄰近臺南公園和臺南火車站的「原臺南陸軍偕行社」,落成於1915年,見證日據時期陸軍第二聯隊在臺南的歷史,一度險遭拆除售地命運,經在地居民發動搶救,2007年指定爲歷史建築,2021年啓動修復,預計9月竣工。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年前設立「臺南文資科研中心」,期使古蹟修復更具科學根據,偕行社修復即獲得科學檢測助攻。

文資科研中心主任林秋婷表示,偕行社在修復過程發現拆開後的牆壁整面剝落的黑牆帶有光澤,委託中心做科學檢測,發現黑砂材質爲鍊銅爐渣,但買回市面的鍊銅爐渣分析,卻不同於偕行社的七彩光澤,她翻找史料調研,進一步找到「孔雀砂」,這纔將兩者連結起來。

由於目前市面上已找不到孔雀砂,她翻閱文獻,得知透過高溫窯燒煉銅爐渣,700度可達孔雀色、800度銀色、900度金黃色,她發現若透過「回火」高溫炒鍊銅爐渣,也能散發金屬光芒。爲確認這道工法是否可行,她帶着爐渣拜託熱炒店老闆幫忙炒,經長時間反覆試驗,確認炒4.5分鐘色澤最漂亮,若炒過頭,爐渣則會變成黯淡無光的灰色。

「從實驗室到熱炒店再到工地」,林秋婷實際製作出孔雀砂,甚至吸引外縣市修復團隊找她去授課,用於修復日式宿舍之用。林秋婷說,日據時期宿舍「牀之間」幾乎都是孔雀壁,但後來修復時,則以白灰牆取代。

她提到,站在文資修復觀點來說,這也是一種破壞,國內不少修復案例以孔雀壁維護管理不易、苦無材質、技術做不出來爲由,未能真實還原。她親自到偕行社工地教導建築師與工班團隊,炒出七彩色澤的孔雀砂,希望透過試驗將試作成果作爲樣板,提供未來日式歷史建築的修復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