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懶沒動力?心理師揭「五分鐘啓動術」:只要開始,就能騙過大腦
▲心理學家指出,「五分鐘法則」能有效打破拖延循環,只要先告訴自己「做五分鐘就好」,就能降低大腦的抗拒,重新啓動專注與動力。(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下同)
記者張芳瑜/綜合報導
有時候,不是你懶惰,而是「開始」這件事太難。無論是要打開筆電回信、整理房間、還是開始寫報告,想到要面對長長的待辦清單,就讓人瞬間想放棄。根據《Bustle》報導,近期在TikTok上掀起討論的「五分鐘法則(Five-Minute Rule)」或許能幫你突破卡關的時刻。心理學家珍妮.希爾茲(Dr. Jenny Shields)指出,只要告訴自己「先做五分鐘就好」,這個看似微小的起步,往往就能讓大腦從抗拒轉爲行動,進而啓動生產力。
五分鐘法則是什麼?比想像中更有效的心理技巧
所謂「五分鐘法則」,是一種適用於任何拖延情境的行動策略。當你感到動力低落、被任務壓垮、或只是懶洋洋不想開始時,不必逼自己一次完成全部,而是先設定一個「只做五分鐘」的小目標。無論是整理行李、洗碗、回覆工作信件,甚至只是打開文件開始寫第一句話,當五分鐘結束時,你可以選擇停下來,但多數人會發現,啓動的那一刻,反而最難,開始之後就變得容易多了。
心理學家希爾茲解釋:「當任務看起來太龐大時,神經系統會將它視爲一種威脅,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會選擇滑手機而不是開始動作。」然而,當你把目標縮小到「只花五分鐘」,大腦就會重新評估這件事爲「可行的」。一旦跨出第一步,身體便會釋放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化學物質正是驅動專注與行動的來源。也因此,五分鐘往往會變成五十分鐘,因爲你已經啓動了動能。
爲什麼五分鐘能改變大腦?關鍵在「先動再有動力」
這個方法與許多時間管理法相似,例如番茄鍾(Pomodoro Technique)強調「25分鐘工作+短暫休息」的節奏,以避免注意力耗竭。而五分鐘法則則聚焦在「啓動」的那個瞬間。當你感到焦慮、倦怠或遲遲無法開始時,這項技巧能溫和地解除心理防衛機制,讓大腦覺得「這不難」。希爾茲說:「行動先於動力(Action precedes motivation),而不是相反。真正的動力,是在開始之後纔會出現。」
五分鐘法則適合誰?拖延者、完美主義者、ADHD都受用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習慣拖延、追求完美、或是因爲疲勞而陷入低能量循環的人。對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而言,五分鐘法則更能協助他們從「無法切換任務」的僵化狀態中跳脫出來。它不需要強迫或過度自律,只是透過短暫而可控的時間窗口,讓大腦重新建立「我可以開始」的安全感。
如何實踐:用「開始」替代「焦慮」
下次當你又滑着手機、對着待辦事項發呆時,試着深呼吸,告訴自己:「我只做五分鐘。」打開筆電回幾封信、把咖啡杯拿去洗、摺好沙發上的毯子,甚至設一個五分鐘的鬧鐘。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在時間到時可以停下,因爲這個「自由」反而能讓大腦更願意啓動。
如果想更有儀式感,也能搭配喜歡的音樂、泡一杯咖啡,或伸展一下身體,讓五分鐘成爲愉快的開始。希爾茲建議:「五分鐘法則能讓大腦以安全的方式啓動,就像把腳尖先伸進冷水裡,一旦下水,就會發現沒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