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前資深副總赴Intel掌研發!網憂衝擊半導體生態 疑「美國爸爸」要求
臺積電。(歐新社)
市場傳出臺積電前技術研發暨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羅唯仁將赴英特爾(Intel)掌握研發工作,在業界投下震撼彈。PTT網友聚焦兩大爭點,其一,羅唯仁甫於今年7月底退休、僅過3個月即傳投入競爭對手,是否「不給臺積電面子」;其二,若英特爾以此強攻代工版圖,會否對臺積電與臺灣半導體生態造成實質衝擊。
根據媒體報導,羅唯仁在臺積電任職21年,歷經營運與研發等關鍵職務,外界關注其對先進製程量產、良率提升的經驗,若轉投英特爾,是否牽動後者18A與代工佈局。然目前英特爾並未公告人事,羅本人亦未迴應,屬「傳聞階段」;同時,臺積電對高階主管設有競業條款與保密義務,能否適用、如何落實,仍有待觀察。另據先前公開資訊,羅唯仁於7月退休、年約75歲,生涯早年亦待過英特爾,背景引起更多聯想。
一名網友轉貼新聞並直言「才退休三個月就去競品很不給面子」,並拋出提問:「英特爾會因爲他加入起飛嗎?」其解讀聚焦象徵層面——若美國政府力挺本土製造、結合重量級技術領導者的名望,是否有助英特爾在研發決策與組織協作上「補課」,進而縮短與臺積電的差距。
多數留言延伸此邏輯,認爲「英特爾啓動金錢攻勢」、「美國爸爸要求」的聲浪高,並指稱「挖一位臺積老臣,有利招牌與路線圖溝通」、「重點在經驗與方法論的傳承」。亦有人以實務面呼應:「領導層不需『下機臺』,但能校準方向、加速跨部門整合」、「若聯手重整代工流程,有助爭取更多大客戶」。支持者盼見「INTC漲一下」、「代工分拆佈局更清晰」。
另一派則提出多重保留。首先,資訊仍屬「傳」,未見正式公告;其次,「單點挖角不等於整隊搬遷」,英特爾真正瓶頸在組織文化、良率紀律與生產體系,不是「請一位大將」即可翻轉;再者,競業條款、商業機密邊界與道德風險需釐清,臺積電是否、以及能否啓動法務行動仍待時間驗證。也有網友提醒年齡與角色定位——「75歲更像策略顧問」「影響在治理與流程,而非技術細節」。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