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緊張:高毛利、陸營收比重高恐遭汰

臺積電傳出提前清查本土供應鏈,高毛利或中國營收比重過高者恐受波及,業界憂心「砍價壓力」與「去中化」同時來襲,引爆網友熱議。(路透)

臺積電2奈米傳出全面停用中國設備的同時,市場盛傳公司提前清查供應鏈,讓臺灣半導體業界風聲鶴唳。外界解讀,這波鎖定的是臺灣本土設備與材料廠商,高毛利與中國營收比重高者,最嚴重恐被排除在2026年採購名單之外。

有業者指出,部分供應商上半年毛利率維持在三成以上,甚至超過六成,比臺積電自身的58%還高,也因此被視爲有「降價空間」。傳出臺積第四季起啓動2026年採購,毛利率偏高的廠商將承受最多15%的削價壓力。同時,清查項目還包含中國營收比重,已有業者傳出遭砍單。

對此,臺積電迴應媒體強調,採購價格的議定依市場供需與產品性價比決定,並持續強化與在地供應商合作。官方說法雖希望安撫,但市場仍憂心,政府力推的「半導體在地化」與「去中化」政策,恐因臺積電大動作清查而增添變數。

在PTT股板,許多網友直言「賺那麼多代表可以砍」、「不准你毛利比GG高」、「講一堆就是要殺價了」,認爲此舉根本是砍價訊號;也有人酸「臺積蘋果化了,學會控管壓榨供應鏈」、「伴G如伴虎」、「又要殺自己人惹Q」,點出供應商長期在弱勢地位的無奈。

也有網友持相反看法,認爲「臺積這樣是對的 要幫股東賺更多錢啊」、「毛利太高的供應商如果能降價 對臺積都是好事」、「建立、強化非紅供應鏈本來就是正確目標」,將這波動作解讀爲合理的商業考量與國際趨勢下的必然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