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達電內部碳定價上路4年出專書 自豪10年不會被課碳費

臺達電今發表《內部碳定價報告書》,臺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分享公司實施多年的內部碳定價制度。(王玉樹攝)

臺灣明年纔要收碳費,但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商臺達電,早在4年前就實施「內部碳定價」,1噸還嚇死人的訂300美元(近萬臺幣)。臺達電今(12日)發表《臺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就是將這幾年推廣實務經驗編撰成電子版專書,來分享全球碳費發展趨勢、當前內部碳定價的各式應用、關鍵運作要素以及階段性成效。

應對臺灣即將收取碳費,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要上路,臺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自豪公司「10年內都不會被收到碳費」,因爲臺達電目前已達RE85 (85%再生能源) 。公司自己先繳了(內部碳費),用來使用再生電力、節能設備,還要投資在未來做創新。

常見的內部碳定價作法包括:影子價格、隱含價格、碳費,以及內部排放交易等。臺達2014年起即以「影子價格」爲機制計算排碳,一直到2021年,正式將「內部碳費」融入管理機制,且以每公噸300美元的價格,向事業單位徵收碳費。收來後轉成碳基金,鼓勵事業單位投入再生電力發展、能資源管理,以及低碳創新研發。

臺灣明年碳費每噸也才收300元臺幣,歐盟執委會建議碳價最高爲85美元,都遠落後臺達電自定的300美元。周志宏說明,臺達全球分佈30個國家、200據點,去盤點節能一度所要的成本,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有不同數字,後來是決定不要那麼複雜,採「絕對排碳(單一價)」,最早影子價格時在中國是每噸20元人民幣,到2021年統一300美金。

內部碳費機制是針對集團各事業體範疇一(製程運輸直接排碳)與範疇二(電力間接排碳)計算排碳量去收費。實施後,臺達共收到約近50億臺幣,基金金額頗大,但周坦言,每年收到的錢,有一半可以用出去已經不錯,全部要被申請使用掉有難度。

臺達目前每年花在添置節能設備就2800萬美元(約9億臺幣),周志宏強調:「碳費一定要花掉」,必須用在節能減碳、能源資管理。像是用在「再生電力匹配程式」的開發,以及「導入氫能技術」的評估等,後續都可爲公司創造商機。

但要推動內部碳費機制,周也提醒,積極有效的跨部門溝通與資源整合是關鍵的要素,包括凝聚目標共識、經營團隊的支持、觀念形塑、建立管理機制、以至於績效連結,都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

接下來,臺達電還想要進到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由於涉及員工通勤或商務差旅,以及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排放,難度更高。周強調,這需花錢運用低碳原物料跟再生原物料,也不能只靠自己,還要納入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