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續強影響科技業利潤率!信評:恐再掀海外出走潮
中華信評14日公佈「臺灣科技業短評:匯率若持續走強恐導致利潤率下滑」的報告。 聯合報系資料庫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5月曆經暴力升值,令臺灣金融市場以及對經濟至關重要的出口導向產業感到意外,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中華信評14日公佈「臺灣科技業短評:匯率若持續走強恐導致利潤率下滑」的報告中指出,持續強勢的新臺幣將侵蝕臺灣科技公司的利潤率,並削弱其成本競爭力。尤其是對高度倚賴國內生產,且對於缺乏將製造活動轉移至海外彈性的企業而言,新臺幣升值可能會帶來明顯衝擊。
中華信評信用分析師郭彥煒指出,美元走弱將至少在短期內壓縮科技公司的利潤率,因爲它們的營收以美元計價爲主。科技公司大部分營收是以美元計價,這點反映出該些公司對美國客戶的倚賴程度,以及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然而,科技公司的成本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包括勞力與原物料在內,仍以新臺幣與人民幣等生產地貨幣計價。
這種幣別不對稱的情形以及匯率變動,將加劇科技公司獲利能力的波動性,特別是對那些定價能力較弱,但資本密集度高,以致成本彈性較差的公司而言。科技公司會運用金融工具與資產負債表管理來抵銷這類匯率風險。然而,高昂的避險成本以及在運用金融工具進行長期避險方面普遍採取保守作法的態度,往往限制了科技公司化解新臺幣持續升值影響的能力。
報告指出,企業通常會嘗試將潛在的匯率波動影響反映在產品價格中。然而,科技公司可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方能與規模更大、議價能力更強的海外客戶重新協商貿易條件。
製程集中臺灣產業 對匯率波動曝險程度較高
半導體與零組件公司面臨較高的外匯風險。由於半導體業的製造高度集中在臺灣,且成本結構多以新臺幣計價,因此該產業對匯率波動曝險程度相當高。然而,技術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可憑藉較強的定價能力來緩解部分利潤率壓力。
硬體零組件製造商同樣容易受到外匯風險影響,這是因爲其生產基地亦多半集中在臺灣。而由於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該些公司在定價上的彈性有限,這點可能削弱其相對於日本與南韓等競爭對手的成本競爭力,因爲這些競爭國家可能受惠於較有利的匯率條件。
相較之下,電子製造服務業者(EMS)與原始設計製造商(ODM)則因生產佈局更爲分散而能更有效地管理利潤率壓力。此外,與主要品牌客戶簽訂的合約通常允許企業將大部分以美元計價的零組件與原料成本轉嫁予這類客戶。此外,EMS 公司爲因應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也已將生產據點從中國大陸分散至東南亞、墨西哥與美國等地。
報告中提到,新臺幣對亞太區貨幣持續升值可能促使製造業向海外遷移。新臺幣相對於日本與韓國等主要亞太區出口競爭對手貨幣若維持強勢的走勢,亦可能削弱臺灣科技業的出口競爭力。再加上客戶分散產地的需求日益增長,可能進一步迫使科技公司將更多生產轉移至海外。
部分科技公司可能會透過提高產品差異化程度或技術領先地位,以維持其定價能力與利潤率。而未能採取必要措施管理升值風險的企業,則可能逐漸喪失競爭力與獲利能力。儘管如此,由於中華信評授予評等的大多數科技公司資產負債表均非常強健,因此擁有充裕的財務韌性,足以因應短期內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