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評估回報率 恐掀併購潮
惠譽提五點助緩解壽險貨幣錯配風險
壽險業面臨幣別錯配風險,惠譽信評26日對此表示,短期內持續影響壽險業財務表現,可透過提高外幣計價保單、多元的外幣資產配置,及管理外匯風險曝險等措施,緩解匯率波動對盈餘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壽險業評估其資本成本長期高於報酬後,不排除考慮出售持股,市場上可能出現更多併購案件。
壽險產品長期需求高度取決於臺灣經濟變化。惠譽信評亞太區保險評等資深副總經理王長泰指出,臺灣壽險業有其結構性的問題,普遍存在較大的貨幣錯配現象,壽險公司部分新臺幣保單負債由美元資產支持,因此,關稅政策引起的新臺幣波動,短期內持續干擾壽險公司經營業績的穩定性。
據保發中心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壽險業約有69%投資資產爲外幣資產,合計約新臺幣22兆元,主要爲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類型證券。雖然部分外幣資產是用來支撐其外幣計價保單,但部分美元資產則來自以新臺幣計價的保險負債。
2024年全年整體壽險業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佔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比重約爲38%。
王長泰分析,金管會從會計角度着手,減輕因新臺幣急升引起的經營壓力,但壽險仍需強化自身資產負債風險管理能力,以抵禦匯率變動帶來的實質經濟損失。增加對外匯風險曝險的避險比例,成短期內降低外匯損失的一個選項,但高昂的外匯避險成本會削弱外幣資產的投資報酬,保險公司需要在成本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另提高外幣計價保單、外幣資產配置多元化,及積極管理外匯風險曝險等措施,也有助緩解新臺幣波動對盈餘帶來不利影響。儘管關稅爭端及新臺幣波動影響,壽險業今年前六個月新契約保費仍年增35%。王長泰預期,未來壽險公司除透過股東增資外,也將繼續發行境內或境外次順位公司債券來充實營運資本、提升資本適足率,但持續評估其資本成本與可獲得業務的回報率。長遠來看,若評估資本成本持續高於業務經營所能產生的報酬,股東可能選擇出售持股,併購案有機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