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鏈價格繼續走低、企業利潤大減,背後受何因素影響

光伏產業鏈價格仍在繼續下行。

光伏主產業鏈由上至下主要分爲硅料(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4月24日晚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下稱“硅業分會”)披露的數據顯示,過去一週,多晶硅價格震盪下行,硅片價格繼續下行,電池和組件價格同樣呈繼續下探趨勢。

“多晶硅市場處於僵持博弈狀態,現貨市場鮮少成交,買方與賣方暫時沒有達成較爲一致的價格共識。”據硅業分會分析,上游多晶硅環節價格再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二季度硅片的產出不及預期。“整體來看,4月硅料簽單水平不及3月,而5月硅片開工預計出現下滑,企業節後補庫意願不明確,很有可能繼續維持小規模按需採購狀態,硅料庫存無法得到有效消納。”

供需嚴重錯配的背景下,各環節內企業的利潤大幅減少。

光伏企業財報仍在陸續披露中,以上游環節爲例,合盛硅業(603260.SH)4月24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爲52.2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4.16億元下降3.47%。受產能過剩導致的產品銷售價格下跌影響,公司淨利潤爲2.6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28億元下降50.81%。

合盛硅業主要產品包括工業硅、有機硅、多晶硅三大類,業績主要靠工業硅和有機硅產品支撐。2022年至2024年,合盛硅業的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走“下坡路”,分別下滑37.39%、49.05%、33.64%。

實際上,從去年年底開始,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硅料大廠幾乎同步“帶頭”減產以響應相關部門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出的光伏產業“反內卷”倡議。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截至目前,我國所有在產多晶硅企業基本處於降負荷運行狀態。不過據硅業分會披露,本月總計1家企業進入檢修狀態,預計對整體產量影響較爲有限。

除了各環節供需矛盾,下游終端市場需求的疲軟,也是導致眼下光伏產業鏈從上至下各環節價格均走低的一大原因。

在硅業分會看來,近期硅片環節價格的下行主要變化不在於供給端,而在需求端。“下游終端組件需求快速回落,導致電池排產下降,對硅片需求大幅減弱。”

“硅片的供應暫未明顯變化。”據硅業分會統計,過去一週,行業整體開工率在55%至60%,兩家一線企業開工率維持在60%和58%,一體化企業開工率在60%至80%,其餘企業開工率在56%至80%。

另外,過去一週,下游電池、組件價格繼續下探,特別是光伏組件價格跌幅較大,部分組件價格跌破0.7元/W關口,至0.68元/W;電池片價格跌幅相對較小,主流價格0.26元/W至0.28元/W,環比下跌0.02元/W至0.03元/W。

“目前光伏行業面臨產能出清的前夜,或者說正在逐漸進行中。”晶澳科技(002459.SZ)光伏與儲能業務羣總裁祝道誠近日公開表示,在這過程中,各環節制造型企業,特別是組件製造企業都不願意在這最後階段“失血”。產業鏈上游企業希望維持較好的現金流水平,一線組件企業也傾向於更冷靜地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