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強升避險 企業僅3成選金融商品

受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強升,據調查有32%製造業、33%非製造業已選擇金融商品爲避險工具,同時仍有55%的製造業和46%的非製造業選擇「自然避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企業採取金融商品進行匯率避險情況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今年來累計升值逾10%、強升期集中在5、6月,成爲影響企業上半年利潤率三大因素之一,經濟部急拋金融商品避險套裝,多家銀行應允配合。然而,市場上並不是沒有匯率避險商品,據調查,有32%製造業、33%非製造業已選擇金融商品爲避險工具,同時仍有55%的製造業和46%的非製造業選擇「自然避險」,和國外客戶間以「本幣交易」,最大宗者爲美元進、美元出。

中華經濟研究院每半年大規模調查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的營運情況。2025年上半年調查結果剛發佈,受訪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對於總經情勢,排名第一爲匯率波動,製造業勾選比例爲73.9%,較前次調查(2024年12月)結果攀升近30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勾選比例62%,前次調查結果攀升近28個百分點。

由於匯率風險,全體制造業有24.9%預估「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變化幅度爲1.5%。製造業中有49.8%預期「營業收入」將減少,平均變化幅度爲-6.5%。全體非製造業中,40.0%有采取匯率風險避險機制。截至2025上半年,全體非製造業則有22.8%預估「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增加幅度爲3.0%,有27.9%預期「營業收入」將減少,平均變化幅度爲-2.2%。

匯率變動吃掉利潤對企業不是新難題,但該調查發現,無論是製造業或非製造業,對於匯率風險的避險功課一直沒做好。中經院指出,全體制造業中,65.6%企業回報有采取匯率風險避險機制,其採行之策略比率最高爲「買賣雙方採本幣交易或多元貨幣(自然避險)」,勾選比例高達55.1%。陳馨蕙說,這個做法等於是沒有避險!其次有41.8%採「貨幣保留策略,不立即將美元換回臺幣」,採取「金融商品避險」則有32.9%。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近2成(19.6%)的製造業表示,有與客戶簽訂「匯率或經濟價格調整合約。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表示,每次匯率變動買賣雙方都要更換合約,能選擇此項避險工具的業者,在供應鏈中有絕對的制約權。

臺經院第六所長吳孟道表示,關稅陸續公佈及臺、美經濟情勢考量下,升值壓力減緩,「保守看待下半年的續升走勢」,升值動能估計會收斂,且波動幅度不會像上半年的大,廠商可以29.5元爲基準,若新臺幣強勢會往29元靠,若稍弱勢則靠向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