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中小企業申辦金融避險家數增13%

經濟部中企署指出,建議企業可設定兌換美元、提前墊付應收帳款、美元外銷貸款或遠期外匯預售等方式避險。自然避險做法則包括:在資金調控方面,控管美元部位,僅保留支付需求的美元;以及外匯結匯上,預期新臺幣升值,將手上持有外匯先換成臺幣、減少兌損,以及控制收款天數,例如多設40到60天,預留資金彈性應變。同時在報價上,亦可依匯率調整售價、以多元幣值報價等。另外,風險移轉部分,可將產能移轉與外包至低成本地區,或是將美元收入直接用於海外再投資。

經濟部表示,已協調八家公股銀行在其網站首頁設置「中小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專區」,內容涵蓋避險工具介紹、案例分享與聯絡窗口,方便企業快速掌握所需資訊。民營銀行亦已陸續響應,積極規劃設置對應專區。經濟部亦自七月起於北、中、南區陸續舉辦「匯率避險說明會」與「出口拓銷宣導活動」,以強化中小企業對匯率波動的應變能力,觸及超過351人、259家企業。與會企業普遍反映希望政府持續提供多元且具操作彈性的避險工具,並提升使用便利性,以靈活因應匯率變動。根據公股行庫統計,今年第二季中小企業洽詢避險服務的家數較前季成長六倍,實際申辦金融避險工具的家數也增加13%,顯示企業對匯率避險的關注程度持續提升。

中企署表示,目前已有實際輔導案例,某家汽車組件製造商主要外銷北美市場,在關稅啓動前,該企業已逐步進行減碳作業、可轉開發歐洲市場,並鑑於其外銷特性,提早發現新臺幣升值影響,向合庫、兆豐銀行申請三月期遠匯。另外,亦有自行車及其零件製造商,透過建立即時監控國際原料價格及報價機制、操作SWAP下,降低匯兌可能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