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傳統市場電子支付「有裝沒用」 市府曝:攤商怕被查稅

▲儘管電子支付設備觸手可及,許多攤商仍傾向收取現金。(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隨着數位支付的普及,電子支付已成爲不可擋的趨勢。然而,臺北市議員詹爲元指出,儘管臺北市傳統市場的電子支付設備裝設率已近乎百分之百,卻普遍存在「有裝沒用」的閒置情況。他呼籲市府應更積極地與相關單位合作,以提升使用率,而非僅依賴市場機制。

根據詹爲元議員提供的數據,傳統市場電子支付的建置率在2024年已高達99.62%。然而,在4120家已安裝設備的攤商中,申請使用獎勵的攤商僅有158家,比例僅約3.8%。這顯示大部分攤商雖已完成安裝,但實際使用率極低,導致設備形同虛設。

詹爲元認爲,目前市場處採用「市場機制」推動的方式,並未與特定平臺深度合作,是導致使用率難以提升的主因。他建議,市府可與具官方背景的悠遊卡公司合作,將「悠遊付」作爲主要推動夥伴,透過專屬優惠、消費回饋與行銷活動,吸引攤商與消費者共同參與,提供實際誘因。

他舉南門市場爲例,指出該市場在引進悠遊付並搭配行銷活動後,確實成功帶動了使用率,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果。這證明問題不在於攤商不願安裝,而是缺乏「使用的動機」。因此,他建議市場處應主動選擇重點市場推動悠遊付專案,讓電子支付不僅「看得到」,更能「用得到」。

針對議員的提議,臺北市市場處迴應表示,部分攤商因習慣收取現金,且擔心電子支付可能涉及查稅問題,導致使用意願不高。未來將加強對攤商的宣導教育、適時調整獎勵方案,並輔導攤商在攤位明顯處設置電子支付標示,以期增加使用率。

市場處也允諾將評估與悠遊卡公司合作的可行性,未來可優先選擇如南門、士東市場等客羣多元、形象良好的示範場域,仿效其成功經驗,推廣至其他市場,讓更多攤商與消費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