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攤商電子支付「有裝沒用」? 北市府曝兩大原因
北市議員詹爲元舉例,南門市場引進悠遊付並搭配行銷活動後,確實成功帶動使用率。記者林佳彣/攝影
北市傳統市場愈來愈多攤商提供電子支付,裝設率近年幾近百分之百,但議員發現申請市府獎勵金的攤商比例不到4%,等於「有裝沒用」,建議市府可跨單位合作。市場處分析,使用率不高是因部分攤商認爲收現金較實在、擔心被查稅。
市場處推出電子支付獎勵計劃,採分級獎勵,依每月電子支付交易筆數級距,給予申請攤商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獎勵金,每年分兩批申請;所轄48處公有零售市(商)場至7月共7380攤商完成安裝電子支付設備,設置率達99.64%,除6個月短期使用的攤位,48處市場的攤商全數需裝設。
議員詹爲元指出,去年傳統市場的電子支付建置率99.62%,8月申請截止後的8月至10月,4120家已安裝設備的攤商中,只有159家申請獎勵、僅3.85%,等同於大多數攤商雖完成安裝,卻沒真正投入使用,設備形同虛設。
市場處統計,去年7380家攤商,一整年共13個市場、174家申請,申請率僅2.35%;第一名是士東市場37攤、196件,第二名北投中繼市場34攤、164件,第三成功中繼市場27攤、140件。
士東市場自治會會長何慶豐分析,天母地區消費族羣使用電子支付的普遍,以士東市場來說,現在10個消費者會有5、6人使用,也因傳統市場的年齡層範圍比較大,電子支付者的年齡層爲30至50歲,除了年輕族羣,40至50歲則關注各支付平臺不定期的回饋活動。但也有人怕消費紀錄被知道,因此仍習慣用現金。
詹爲元說,市場處目前採「市場機制」推動,並未與特定平臺合作,此方式難以提升使用率。 他舉例,南門市場引進悠遊付並搭配行銷活動後,確實成功帶動使用率,產生良好的示範與擴散效果。因此問題不在於攤商不願意安裝,而是缺乏「使用的誘因」。
他建議市府跨單位合作,可與具有官方背景的悠遊卡公司合作,將「悠遊付」作爲推動策略夥伴,不僅能發揮官股公司的協調優勢,降低行政溝通成本,還能有效提升市場的電子支付使用率。
市場處觀察,部分攤商認爲收現金較實在、擔心查稅問題,導致使用率不高;將加強攤商教育宣導、適時調整獎勵計劃,以及輔導攤商在攤位明顯處設置電子支付標示,提升使用率。
市場處說,規畫未來可優先選擇示範場域與悠遊卡公司合作,如南門、士東市場;該市場客羣多元,形象良好,並曾與悠遊卡公司合作推出行銷活動,成功帶動來客數與消費,可循此模式提供其他市場與悠遊卡公司合作。
截至今年7月,北市市場處所轄48處公有零售市(商)場共7380攤商完成安裝電子支付設備,設置率達99.64%。記者林佳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