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首課負責立德啓智,思政引領培根鑄魂
近年來,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爲落實市區“首課思政負責制”文件精神,着力構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學校通過健全“三種機制”,成立“四個團隊”,創新“六融育人形式”,打造“主題引領”的“八大課程體系”,積極落實“首課思政負責制”,着力推進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高教育質量。
定機制,組團隊,保障首課實施。爲切實推進“首課思政負責制”實施,學校成立了四個團隊,即“首課負責制”組織領導團隊、資源開發團隊、首課教研團隊和技術保障團隊。以校長、書記爲組長的組織領導團隊,統籌規劃、全面負責;以業務校長、德育校長爲組長的資源開發創作團隊,按照“育人點情境手冊”精心實施,紮實落實,研發首課內容;首課教研團隊,開展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研究落實路徑,保證“首課負責制”取得實效;以信息教師爲主的專業技術保障團隊,從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設備和技術支撐。
學校建立了“首課負責制”課程開發與管理機制。課程開發與管理機制重點強調了首課資源開發與實施的路徑,首課內容的開發與實施嚴格按照開發團隊報送—教導處審覈—首課教師使用—教研組長跟蹤的程序進行。首先學校以四位名師培養對象成立以名師工作室爲核心的四個團隊。他們分別負責二——三個學科的首課資源開發任務。在她們的帶領下成立資源開發小組,集全校之力依據情境育人手冊開發資源。包括學科首課教學設計,相應課件,以及微視頻資源。
學校建立首課教師培訓機制。爲提高教師上好首課的專業水平,學校制定首課教師培訓制度、建立培訓機制,夯實教研組建設。學校採取“專題推進,骨幹引領,教師落實”形式以及“名師學習、經驗分享、落實推進”的分級培訓模式,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組建首課負責制教研組,開展主題研討活動,強化對教研組長的培訓力度。在組長帶領下,採用雙循環教研範式,開展教研活動。
學校建立首課教師的評價機制。課程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環節。爲此,學校建立了發展性學生首課評價制度和教師首課評價制度,週期性對學校開設的課程及實施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及時地調整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加強對教師首課教育質量的評價,明確要求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優秀首課觀摩評選活動,通過過程監控、表現檢查、教研組評議等形式,檢查首課教師的教育質量,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把考覈結果納入教師的年度考覈。
選好點,深挖掘,豐富育人課程。學校秉承“以人爲本、立德樹人,用責任與愛心奠基幸福人生”的辦學理念,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整體優化和實施,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首課育人模式,構建起“主題引領”的首課教育課程體系,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了愛國篇、文化篇、法治篇、心理篇、文明篇、感恩篇、習慣篇、學科篇八大育人主題,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這是學校圍繞八大育人主題開發校本首課資源,比如紅心向黨,強國有我,生命安全與健康,二十四節氣等。
再比如在主題引領下,學校開發的節點首課課程。所謂“節點首課課程”就是以時節爲軸線,結合特定時間節點,開展特色主題首課教育活動。比如:三月,藉助榜樣力量,開展“學雷鋒”首課教育,並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志願服務;五一勞動節,以“勞動最光美”爲主題開發首課。六月,結合學校舉辦科技節,開發科學首課內容,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情感;結合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發首課內容,讓學生學習傳統節日的文化,接受文化薰陶。
節日課程是首課校本課程的亮點工作。學校通過“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四大節日統領全年活動,開發了相應節日課程。每項課程既有規定內容,比如,讀書節中的圖書漂流、讀書徵文、讀書演講、誦讀展示;體育節中的低年級廣播操展示、跳繩比賽、級部籃球賽等;科技節中的科技大篷車進校園、投擲紙飛機、吸管承重;藝術節中的合唱、器樂、舞蹈等展示內容;都通過科技與藝術獨特的方式實現了首課育人目標!
學校開發了多門具有學校特色的首課校本課程。“靈芝娃娃走泰山”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靈芝娃娃爲線,向學生介紹泰山文化;“剪出美好新生活”,以傳統的剪紙學習爲載體,開發了適合不同學段的剪紙課程內容;“文明禮儀伴我行”,結合學校育人目標,細化文明禮儀要求,培養文明習慣。學校還開發了“這樣走過每一天”、“舞出新世界”、“感恩你我他”等校本課程。
另外,在開發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豐富首課形式。“陽光5分鐘”成爲常態化首課方式,學校遵循“規定+自主”的育人宗旨,教師在學校規定主題的引領下,結合重大時事、社會熱點、班級近況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我是小講師、小小演講家、我是表演家、課前一支歌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對學生集中進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樂動十分”的首課內容,學校組織音樂老師,蒐集整理能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富有正能量的歌曲,通過二次加工創作,形成資源庫,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每個班級齊唱,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韻律中接受更有溫度的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讓愛國、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生根發芽。
多融合,活形式,增強育人效果。靈活多樣的首課育人形式,源於多種育人元素的有效融合。學校積極探索課程融合、集團融合,課內外融合、家校社融合、教學評融合、線上和線下融合“六融”育人方式,靈活多樣的推進“首課負責制”,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課程融合。構建了“一體三融”的首課課程體系。“一體”是以“道法課”爲主體,以課堂爲主陣地,精心設計開發了“時政節點課程、文明禮儀課程、地域文化課程、四大節日”課程等“融合型”課程羣。“三融”指家校融合、社校融合、學科融合。學校立足課程標準,聚焦學科素養,尋找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以學科大概念爲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爲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積極探索與教學內容融爲一體的首課內容,使“首課”與“授課”無縫連接。增強育人效果。
課內外融合。立足課堂主陣地,從學生立場出發,充分利用時政、地方資源,身邊榜樣,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講好故事、傳遞聲音、弘揚文化。積極探索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充分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發揮育人效果最大化。學校建立“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宣講團”,探索“班隊並行、雙陣地融合”機制,積極開展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發揮校外場所的育人作用。愛國主義基地、革命紀念地、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設施、勞動基地、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的育人作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國防教育。
再比如:教學評融合。學校建立價值導向、素養導向的首課評價體系,採取“兩個結合”的評價方法,即通過學生首課學習表現與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道德品行相結合。發揮少先大隊“一日三查”的量化評價優勢,把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形成過程性評價記錄和階段性評價量表,診斷學生狀況。
家校社融合。家校融合是開展首課負責制的有效補充。學校通過“這樣走過每一天”校本課程,讓家長了解本學段學生應該養成的文明習慣,通過“行爲習慣觀察量表”的形式,讓教師瞭解學生在校外的表現。此外,學校通過“家長進課堂”,舉辦“家長大講堂”等活動,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豐富首課內容。
學校對照目標以及市區的要求進行自查,發現還有不小差距。
繼續強化教研組建設。發揮好教研組的作用,讓“首課教研小組”與其他教研活動實現“同向並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全學科育人,打造首課骨幹教師隊伍。
進一步探索首課與全環境育人的融合。一方面以市教科院制定的首課課程體系爲課程方向,進一步建設完善學校特色的首課校本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在大單元教學基礎上,將育人主題與學科內容有機融合,形成長效機制。
總之,學校將進一步營造“天天講、科科講、人人講”的首課工作氛圍,開發完善首課課程,創新首課授課方式,不斷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大衆新聞記者 曹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