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光美的兒子,曾任河南副省長,後來官至上將,今年七十歲

引言

建國之初,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一度處於低迷狀態,各行各業生產能力在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黨中央爲了合理分配國家資源,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政策。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經濟發展實現了騰飛,市場上的商品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不再像從前那樣小心甚微地使用生活資源。

不過這也使得社會上產生了物慾橫流、浮躁的不良風氣,許多出身名門大家之後的人越來越不懂得珍惜祖輩用鮮血換來的美好生活,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立自強的美好品德都被拋之腦後。回首過去的數十年發展歷程,那些出生於革命家庭的兒女們絲毫沒有忘卻父輩的教誨,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01

在這羣革命家庭後人中,劉少奇之子劉源可謂是最典型的那一位,不僅牢記父親的革命精神,日後還成爲了軍中上將。劉源出生於建國之後,和家中的哥哥姐姐相比他沒有經歷過那段殘酷的戰爭歲月,而這也正是劉少奇夫婦所擔心的。彼時劉少奇夫婦分別擔任國家重要的領導職務,他們擔心兒女會將父母的地位、功名當作炫耀的資本,最後慢慢沾染上不良的風氣,錯誤地認爲自己高人一等。爲此,劉少奇直接將兒子送到了偏遠的學校生活,與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起在集體宿舍中成長。

在課堂上,劉源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爭取每一門功課都能拿到最好的成績;日常生活中,劉源十分珍惜一切資源,衣物破了洞他會問老師借來針線縫補,吃不完的乾糧就會仔細包裹起來,等到週末回家時再拿出來分享給其他兄弟姐妹。

當大院裡的孩子還在嬉戲打鬧時,劉源則會坐在警衛部隊附近,一臉羨慕地看着那些英姿颯爽的軍人,有時還會依葫蘆畫瓢學着他們訓練。那時候的劉源期盼着自己儘快長大成人,能夠成爲隊伍中的一員。

02

爲了迎接參軍入伍的那一天到來,劉源假期時會跟着警衛部隊一同訓練,不斷強化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頑強意志,就連一些資歷豐富的軍人也經常誇讚劉源。可惜劉源並沒有迎來入伍的那一天,特殊時期的到來,整個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不久之後,母親王光美也被關押入獄,身爲子女的劉源被取消一切評優評先、入伍的資格,還被送到鄉下參與勞動生活。劉源輾轉來到山西一個鄉村中的生產隊,村民們都十分不看好這位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認爲城裡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

或許是因爲受過嚴格訓練的原因,劉源能夠掄起沉重的農具,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勞作的技巧。經過七年的辛苦勞作,劉源早已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每當豐收時節劉源都主動幫他們做農活,極大地提升了勞作效率。

鑑於劉源出色的表現,上級將他調回了北京的一家工廠工作,回到熟悉的環境後劉源在工作上充滿了幹勁,成爲了工人羣體中最爲突出的那一個。劉源在工作期間也沒有忘記文化知識,他會利用身邊一切資源來獲取知識,只爲了某一天能夠再次回到校園中完成自己的學業。

03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劉源成爲了第一批的高考考生,26歲的他再次踏入教室之中,心中充滿了興奮和緊張。好在劉源發揮比較出色,被北京師範學院成功錄取,同年他的母親王光美被證明清白,一家人時隔十年終於再次團聚。

從北京師範學院畢業後,劉源已經三十歲出頭,對於自己的未來人生還是有些迷茫,而王光美找到了上級領導,希望能將兒子調到河南新鄉縣工作,讓他重新感受一下父親劉少奇吃過的苦。

劉少奇從政的最大特點便是實踐,凡事都要親自實踐過後才放心地交給人民,這樣不僅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實踐性,還成功獲得了民衆的信任。沒過多久劉源便先後成爲了副縣長、縣長以及鄭州市副市長,最後一躍成爲河南省副省長。

1992年,劉源擔任武警部隊領導工作,實現兒時參軍入伍的夢想雖晚到了數十年,可這個夢想終究還是以圓滿告終,劉源被授予上將軍銜。

結語

轉眼間,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已有七十歲高齡,從政期間他不光加強軍隊建設管理,還積極開展反腐敗鬥爭,不惜犧牲自己的遠大前途來和那些貪腐勢力進行抗爭,爲國家的長期發展清除了一切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