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5歲擔任上海副市長,62歲官至副國級,知性而優雅,如今78歲了
教育行業中,老師被稱之爲“園丁”,多以女性爲主。女性相比男性,天生有着一些優勢,心思更加細膩、考慮得比較周到,懂得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原上海市副市長嚴雋琪同志就曾長期在教育行業耕耘,提出了不少新式、科學的教育理念。
世家子女當工人
1946年,嚴雋琪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其出身不凡,嚴家在明清之際就是江南地區的名門望族,是有名的東山“嚴氏家族”,傳承了幾百年之久。嚴雋琪的族中人在各個年代、各個地方都承擔了重要職務。
比如,臺灣地區的嚴家淦(嚴雋琪的叔父)名義上曾是地區領導人,另有一叔父嚴家熾名聲不佳,是汪僞政權的監察使,但也足以說明其家族勢力遍及兩岸三地。
嚴雋琪的父親嚴家顯是民國時期名聲在外的生物學家,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子。可惜的是,嚴雋琪六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父親這兩字在嚴雋琪眼中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她也幾乎沒有得到過父親的關愛。
嚴家一直在上海生活,嚴雋琪也只專注於學業,不問政治。幸運的是,嚴雋琪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趕在動亂之前,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學業。
不過個人在時代的大潮面前,還是遠遠不能匹敵。特殊歷史時期,嚴雋琪成爲了一名普通工人,儘管這並非嚴雋琪的理想職業,但也不得不響應國家的安排。
1968年8月,嚴雋琪來到離家不遠的徐州地區,在臥牛煤礦工作。煤礦,真是一個大染缸,顏料只有黑色。嚴雋琪在這裡深刻體會到了工人的艱辛,對馬列主義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久後,嚴雋琪離開了煤礦,到機電修配廠當了一名技術員。這好歹和嚴雋琪的專業知識有了聯繫,課堂上的聆聽多少也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開放後,嚴雋琪感到國家的工業實力還不足以同外國競爭,便努力考了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八十年代,嚴雋琪被公派到丹麥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出任上海副市長
幾年的留學生涯匆匆結束,嚴雋琪回到國內後,參與了“863”計劃,是七人專家組的成員之一。
2001年,世紀之初,擁有豐富工業技術背景及經驗的嚴雋琪時年55歲,離開了專業崗位,選擇從政。憑藉着自身能力和專業技術,嚴雋琪很快就當選爲上海市副市長,主管教育、科技工作。
任內,嚴雋琪貫徹了上海市委“科教興市”的戰略。
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嚴雋琪解釋道:“縱觀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軌跡,凡是成功的經濟追趕案例都表明,教育的超前發展與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基礎和不竭動力。19世紀末的德國和日本、20世紀初的韓國和新加坡,都是最好的實證。”
隨後,嚴雋琪又具體解釋了科教興市的規劃: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外國的優秀人才,尤其是傑出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另一方面,上海高級技工嚴重不足,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嚴雋琪的領導下,上海於20世紀初投入了3億元,在南匯、奉賢、金山、崇明四個區、縣分別建設了一所寄宿制高中,還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投入,讓更多貧窮兒童接受了義務教育,甚至技能教育。
當然,在嚴雋琪擔任副市長期間,也遭遇過“滑鐵盧”,碰到了“陳進芯片造假事件”,這對於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2007年,嚴雋琪卸任了上海市副市長。次年3月份,嚴雋琪當選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位列副國級。
她曾多次同臺灣青年進行交談,鼓勵他們來到大陸工作,觀察大陸方面的變化。臺灣青年也因嚴家淦的關係,對她頗有好感。
優雅的嚴雋琪毫無架子,談話時處處展露出知性的人格魅力。如今,嚴雋琪已經78歲,遠離了政壇一線,擔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依舊在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