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客戶帳戶挨批!銀行打詐付代價 金管會:管控3原則不可偏廢

▲金管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巫彩蓮/臺北報導

詐騙集團猖獗,根據統計今(2025)年8月,通報詐騙案件逾1萬5千件,金額逾73億,國銀爲協助政府打詐,降低客戶帳戶遭不法利用的風險,加強管控措施,因此引起不少客訴,並驚動金管會介入瞭解。臺新銀行指出,若帳戶久未使用或出現異常交易,有較大的機會是帳戶可能遭詐騙集團覬覦或冒用,因此會針對疑似帳戶進行鎖定或限制,以協助政府打擊詐騙、保護民衆財產安全。

事實上,警政機關早已設有「警示戶」制度,當警方掌握特定帳戶涉及詐欺、洗錢或異常資金流動時,會將該帳戶列爲警示戶,並要求金融機構進行管控或通報,國銀持續配合此制度,目的是要及早攔阻可疑交易,減少民衆資金落入詐騙集團手中。

雖然「警示戶」已上路多時,但民衆受詐騙的情況仍然嚴重,國銀爲了協助政府打詐、防詐,就先對可能變成「警示戶」的帳戶進行管控,希望能斬斷詐騙集團的金流通路,減少民衆受詐騙的機會,但此類控管措施確實已導致部分民衆帳戶使用上的不便,抱怨聲連連!

對於打詐的相關舉措造成客訴,國銀已付出得罪客戶的代價,爲此,臺新銀行就提出聲明向受影響客戶表達歉意,並表示將持續檢視並滾動調整做法,以兼顧民衆財產安全防護與客戶服務;針對有如證劵買賣交割等交易需求明確的受管制帳戶,該行也提供「臨時解控」與「授權人工扣款」兩大機制,避免因帳戶被管制而影響客戶權益。

金管會銀行局主秘張嘉魁在例行記者會上提醒銀行採取防詐管控措施必須留意3原則,第1,銀行應事先評估措施有效性跟影響性;第2是實施時要有配套措施,不妨礙控管效果前提下,以適當方式事先通知客戶,提供客戶恢復使用管道;第3是實施後要持續觀察成效跟影響,滾動調整措施內容,更聚焦在高風險帳戶跟交易。

此外,張嘉魁也表達金管會非常感謝第一線從業人員爲防詐所做的努力,且證實近期整體警示帳戶增加幅度已有趨緩,並表明爲了避免金融服務遭不法利用,管控措施仍不可偏廢。

銀行從業人員提醒,民衆若接獲銀行通知帳戶遭限制,不必過度驚慌,應立即向銀行確認原因,並檢視是否有異常訊息或可疑款項進出。同時,務必避免將帳戶、存摺、提款卡交由他人使用,以免成爲詐騙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