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新優勢——來自大連金普新區的調查

國家級新區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設立於2014年6月的大連金普新區,是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與東北亞國家經貿往來和開放合作的重要樞紐。在國家級新區的強大陣容中,大連金普新區有着什麼樣的定位?作爲東北對外開放新前沿,金普新區在引領遼寧沿海經濟帶加速發展、促進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推進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等方面,又發揮了哪些作用?

大連金普新區區位優勢顯著,被賦予“一地一極三區”的戰略定位,即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引領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老工業基地轉變發展方式的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示範區,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的先行區。2017年,國務院批覆設立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大連片區全部位於金普新區境內,面積佔遼寧自貿試驗區一半。

手握區位和戰略優勢,金普新區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提升整體競爭力?如何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加快產業升級,推動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取得顯著成效?

雙輪驅動

4月10日11時,X439號快速貨運班列滿載着汽車零配件等貨物,從大連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始發,23時30分左右便到達吉林長春興隆山站。在國鐵瀋陽局大連鐵路物流中心支持下,“大連—長春”城際班列今年4月已由普快貨運班列升級爲快速貨運班列。從遼闊的黃海之畔,到廣袤的東北平原,具有港口、物流等區位優勢的大連,與向北延伸的鐵路線共同構築起東北集裝箱鐵水聯運交通網,爲東北區域外向型企業提供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的物流通道。

遼港集團大連港集發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營銷中心經理李廣超告訴記者,憑藉豐富的外貿航線資源、自貿區資源和鐵水聯運樞紐資源,大連港加快推進港口鐵路物流樞紐、內陸港、服務節點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夯實“航線+港口+班列+內陸場站”一體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外向型集裝箱鐵水聯運線路,初步形成以瀋陽東站、白城北站、興隆山站等爲內陸鐵路樞紐,與大連大窯灣港區鐵路物流樞紐互聯互通、無縫銜接的集裝箱鐵水聯運典型線路。2024年,大連港外向型鐵水聯運典型線路業務量同比增長18%;2025年一季度,興隆山線路業務量同比增長52%,白城北線路業務量同比增長5%。

入職35年來,斯大精密(大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珩見證了新區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正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爲金普新區一部分)高速成長期,公司是早期到此投資的日企之一。隨着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又吸引了其他日企到開發區投資建廠。”在他看來,從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到金普新區,當地對外開放之路越走越寬。明顯的區位和戰略優勢、良好的營商環境爲日資企業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

“隨着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國內市場配套能力顯著提高。如今,我們一改原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格局,越來越多的原材料、零部件從進口改爲國內採購,產品也從100%出口轉變爲出口與內銷並重。”何珩說,現在公司將精力集中於附加值較高,對設備投資、勞動力素質要求更高的數控機牀整機生產,與中國市場建立了更爲緊密的聯繫。

大連金普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東昇介紹,新區建有集裝箱、汽車、礦石等一批專業化碼頭,擁有20萬噸級集裝箱、40萬噸級礦石、45萬噸級原油等開放泊位50個,已開通106條集裝箱航線,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承擔了東北地區7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98%以上的外貿集裝箱運輸量,是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所在地。同時,這裡擁有大連開發區、大連自貿片區、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國家級功能平臺,大連保稅區、大窯灣綜合保稅區、灣裡綜合保稅區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

金普新區實現外貿外資雙輪驅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金普新區商務局局長王大民介紹,2024年,新區有進出口實績企業3665家,實現進出口總額2274.18億元,同比增長2.3%,佔大連市51%、遼寧省30%。新區現有外商投資企業2423戶,其中日資企業896戶、韓資企業382戶、歐美企業265戶。

金普新區在推動對外開放新前沿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瓶頸短板。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左莉認爲,新區對外開放平臺能級有待提高,保稅區和自貿片區的政策創新力度仍需提升,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建設亟待完善,尚未形成具備東北亞強輻射力的樞紐格局。左莉建議,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平臺能級,推動新區向更高層級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先行區轉型,加快構建“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國際物流樞紐,拓展國際航線與班列網絡。

“我們將繼續加快構建覆蓋東北全域的‘班列+班輪’鐵水聯運網絡,爲東北內陸貨源提供高效暢通的外貿物流通道。通過持續推進支持鐵水聯運政策、聯運模式創新等舉措,爲東北腹地貨主企業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鐵水聯運服務,有效降低綜合物流成本,助力東北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李廣超說。

制度創新

大楊集團是大連市服裝龍頭企業,也是我國最大的西服出口生產加工基地之一。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告訴記者,由於個體身材差異,西服面料經常存在超單耗標準的情況。同時,定製化西服往往交貨期非常急,對通關時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業需求得到了迴應。針對定製化服裝“短生產、急交貨、零庫存”的特點,大連海關所屬金普海關創新服裝加工單耗管理模式,打造出口服裝加工產業“單量單裁+智能化監管CRM”新模式,利用智能化監管系統替代人工審覈,進行智能比對、智能審覈、智能監控,實現定製化服裝加工全鏈條嚴密監管。該模式已推廣至9家服裝企業,定製服裝交貨時間從10天降至3天,助力轄區加工貿易產業向定製化、高端化轉型。2024年監管“定製化”服裝出口230萬件,金額9.8億元,同比增長4.9%。

大楊集團所屬大連大楊創世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經理劉新國說,其保稅區分公司坐落在自貿區,金普海關結合自貿區相關優惠政策,爲服裝出口企業出臺了單量單裁等創新舉措,爲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效益。

去年底,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公佈了2024年“強化企業服務 提升減負成效”典型案例,大連自貿區“出口鋰電池循環包裝監管新模式”入選。大連泰星能源有限公司事業管理部副部長滕黎紅說,大連自貿區會同金普海關採用“企業自檢+逐批檢驗+抽查檢驗”新模式,實現了鋰電池塑料包裝箱的重複利用,有效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推出“進口汽車全過程監管數字化新模式”“進出口車輛運輸降本增效新舉措”,推動油、礦、糧、氣等大宗商品貿易全面“保稅化”……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連片區制度創新局局長魯俊林介紹,大連自貿區堅持首創性、集成式、差異化探索,聚焦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圍繞重點產業、項目難點堵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高質量制度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掛牌以來,累計推出700餘項制度創新成果。

打造具有大連特色的跨境投資稅收服務體系,是金普新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又一成果。大連金普新區稅務局局長張元軍表示,該局以跨境納稅人繳費人需求爲導向,健全“引進來”“走出去”納稅人繳費人溝通機制、稅收政策服務機制和涉稅訴求解決機制,成立稅收服務專項團隊,讓外資企業充分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不過,在一些關鍵領域,金普新區尚未形成具有足夠競爭力的創新模式和制度體系。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學院)教授霍雲福認爲,首創性不高、數據跨境壁壘、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不順暢等問題仍然存在。

呂東昇表示,要着力深化首創性、集成式、差異化改革,創造更多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成果,更好發揮自貿區“試驗田”作用。進一步加強與海關、稅務、金融等多部門協同合作,擴大創新舉措的應用範圍,打破部門間壁壘,凝聚制度創新合力,提升新區整體競爭力。加強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及時調整和優化制度創新策略,不斷推出惠企力度強、可複製可推廣的高質量創新成果。

提升效應

“金普新區是東北對外開放前沿,通過對外開放帶動老工業基地振興,這給企業帶來了重大機遇。”深耕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領域的大連石島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鹿林說,該公司與國際先進企業合作,讓“金普製造”走向世界。“金普新區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讓外商企業對落戶投資更有信心,也讓我們對大連裝備製造業發展、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

金普新區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中,通過對外開放與產業升級聯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金普新區製造業基礎實力雄厚,是大連製造業最重要的承接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核心區,已逐步形成以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命健康五大產業爲主導的產業集羣。2024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42家,實現總產值3855.1億元,佔大連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5.3%;工業增加值增速達7.3%。截至2024年末,新區累計擁有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9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00家、瞪羚企業107家。

呂東昇介紹,金普新區具有較強的製造業基礎優勢,正堅定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多措並舉推動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創新驅動勢能強勁。同時,利用制度創新優勢和區位戰略優勢,以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農行大連分行不斷推動數字化轉型,爲企業提供全方位、個性化、高水平的跨境金融服務。工行大連分行成立跨境服務專班,採用“一窗受理、並聯審批”模式,爲資金匯出開闢綠色通道。交行大連分行推出“航運管家”特色產品,爲航運物流業提供成本低、速度快、全自動流程的線上金融服務。興業銀行大連分行圍繞金普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區,加強“融資+融智”全面合作,力求在綠色金融領域實現更多創新與突破。

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李焱說,自貿區平臺優勢還需進一步發揮,更好服務老工業基地振興。目前外資利用集中於傳統制造領域,國外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與產業化轉化仍有不足,科技創新“關鍵變量”難以轉化爲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李焱建議,應深耕中日韓合作,在汽車裝備、海工裝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領域攜手建設卓越級智能工廠,同時鞏固拓展歐洲市場,強化與俄羅斯的高水平合作。

左莉認爲,爲打通“開放—振興”鏈條,必須構建新區與老區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可通過建立“金普新區—老工業城市”聯動發展機制,設立產業合作飛地園區和開放成果共享機制,打造覆蓋遼南城市羣的制度輻射圈,實現產業鏈延伸和數據流通,帶動整個區域嵌入全球產業網絡。同時,將新區部分開放功能複製推廣至老工業腹地,聯動大連保稅港區與瀋陽、鞍山等地通關係統,構建“通道+樞紐+產業”一體化運行模式,通過區域適配提升制度型開放的整體效應。(經濟日報記者 溫濟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