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更新塑造製造業新動能——來自重慶的調查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爲重構產業基因和發展新優勢,西部工業重鎮重慶深入推進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高水平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經濟增長新動能持續釋放。這場從車間設備開始的技術變革究竟帶來了哪些改變?

四月的重慶,春潮涌動,萬物競發。在長江之畔的涪陵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劍濤鋁業有限公司的7條再生鋁生產線全速運轉,再生鋁產品有序下線。“去年以來,我們對4條再生鋁生產線開展技術改造,再生鋁產能提升30%。”該公司總經理胡英劍說,新設備、新技術帶來新發展,今年一季度公司產值同比翻番,達11億元。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年來,重慶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搶抓國家“兩新”政策機遇,聚焦“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建設,深入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高水平技術改造,工業經濟增長新動能持續釋放。2024年,重慶市工業設備投資增長6.1%,佔工業投資比重爲25.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4%,佔工業投資比重爲31.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高於全國1.5個百分點。

這場從車間設備開始的技術變革,爲製造業企業帶來了哪些改變和收益?將如何重構這座西部工業重鎮的產業基因和發展新優勢?

老車間開啓“逆生長”

走進坐落於重慶璧山高新區的藍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忙碌的新能源電機軸生產線上,數十臺車銑複合機牀有序運轉,整個車間見不到幾個工人。“原來的生產線每天生產1000臺電機軸需要8個人,更新設備後2個人便能完成生產。”談起設備更新,該公司運營中心總監李凌雲按捺不住喜悅。

藍黛科技始創於1996年,是璧山區土生土長的汽車傳動零部件製造企業。近幾年,該公司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加大新產品研發和生產佈局,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等產品進入中高端整車產品配套體系。爲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這家企業去年投入1.36億元,啓動實施新能源汽車高精密傳動齒軸生產線智能化轉型升級項目。

“新能源汽車對電驅動系統的轉速要求是傳統燃油車的2倍至3倍,傳動齒輪是決定轉速大小的重要零件。如果齒輪加工精度不高,會直接降低機械傳動系統效率。”李凌雲說,整個項目將購置約170臺(套)先進設備,目前已經投用80多臺(套)。

依靠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藍黛科技的生產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均有新躍升。該公司副總經理王鑫說,項目實施後,公司產線數控化率達8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18%,設備綜合利用率提升20%,高精度齒輪產能提升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在重慶,像藍黛科技這樣向新設備、新技術要“新質生產力”的製造業企業比比皆是。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製造業更新設備1.2萬臺(套)。記者調查瞭解到,不僅大企業在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上有較大需求,許多中小企業也表現積極,把設備更新的主要方向瞄準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賈旭東認爲,設備更新不單是用新設備替換老設備的“物理迭代”,更是數字化、智能化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過程。該公司去年對玻璃纖維生產線開展設備更新,淘汰老舊落後設備253套,升級高端先進設備379套,同時引入智能製造技術,設備數控化率提升20%以上,生產線產能提升45%以上。

從記者的調研情況看,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爲重慶製造業企業帶來三大預期。

一是促進企業降本增效。重慶美心翼申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佘仁波說,他們正在實施老舊設備更新改造項目,計劃淘汰落後低效設備183臺(套),新購高端先進設備120餘臺(套)。項目建成後,製冷壓縮機和通用內燃機曲軸生產線生產效率將由66.39%提升至90.41%,綜合能耗將降低25.64%。

二是通過設備更新佈局新技術、新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在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長安跨越車輛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有序忙碌,每3分鐘就有一臺整車下線。2月底,該公司推出一款商用車新產品,銷量持續增長。“受益於設備更新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公司形成了多平臺車型混線柔性生產能力,新產品研發生產提速。”長安跨越綜合部總監邱毅說,公司今年還將有多款全新車型上市。

三是推進節能降碳,提升綠色發展水平。重慶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於1991年的大型氮肥生產企業,深受設備老化能耗高問題困擾。去年,該公司投資2.01億元成功更新28套重點能耗設備,全年累計節約標準煤3.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今年,公司將再投資1.6億元,完成一批能耗設備的更新工作,爲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大動力。”該公司副總經理左科說。

協同進化帶來鏈式創新

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漣漪,正在加快重慶製造業版圖重塑。隨着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成爲工業企業的集體行動。關鍵設備的技術紅利沿着產業鏈縱向傳導、從產業集羣橫向溢出,形成“一點突破、全線激活”的乘數效應。

從單臺設備智能化到整條生產線數字化,從企業個體改造到製造業集羣整體躍升,重慶逐步走出了一條“設備進化—工藝革新—產業迭代”的先進製造業進階之路。

鑫源汽車有限公司是一家整車製造企業。走進該公司生產車間,只見機械臂精準揮舞,AGV小車靈活準確運送物流,一輛輛新能源汽車有序下線。“公司去年對4個車間實施設備更新和數字化改造,整車生產效率提升了20%。”鑫源汽車工藝技術部副部長文江峰告訴記者,他們今年還將投入4億元迭代升級生產線,更好滿足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的生產需求。

讓文江峰更高興的是,隨着公司設備更新和製造升級,越來越多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積極加大研發投入、升級生產設備、改進工藝流程,有效滿足了新產品、新產線對零部件的高要求。“我們工廠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超過90%。”文江峰表示,上下游協同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由點到鏈地帶動了重慶汽車產業集羣的迭代升級。

重慶山青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該公司董事長羅偉近來天天泡在車間裡,與技術人員一起安裝新設備。“市場非優即汰,設備更新時不我待。”羅偉說,“產業鏈整體都在邁向高端,再不加緊上馬新設備,公司可能會被市場淘汰。爲跟上時代,我們去年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投入1600多萬元購置了28臺(套)新設備。”

近年來,重慶聚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聚集了19家整車企業和1200多家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爲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重慶積極鼓勵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更新一批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提高優質產品供給能力。

全鏈條的設備更新行動不斷加速重慶汽車製造能力躍升,推動汽車產業跑出加速度。在兩江新區,重慶渝江壓鑄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賽道,引進多臺超大型智能化壓鑄島,智能製造全面升級;在渝北區,恆偉林汽車零部件公司實施了新能源汽車防震橡塑零部件生產線設備智能化更新改造項目,生產效率提升17%以上……2024年,“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3萬輛,同比增長90.5%。

先進材料產業也是重慶着力打造的萬億級主導產業之一。在重慶長壽區,200多家新材料企業集聚發展,當地搶抓“兩新”政策機遇,積極引導企業實施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推動新材料產業朝着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大步邁進。

重慶飛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長壽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上的一家配套企業,他們通過對當地化工項目產生的廢棄氯化氫、貴金屬等有害物質進行回收、處置和再利用,爲下游用戶提供氯氣、鹽酸等產品。“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公司不僅盤活了閒置產能,幫助20多家新材料企業節能減排和降本增效,還實現換熱氣設備的國產化替代,降低了投資成本。”飛華環保公司董事長李定山說,2024年公司營收增長15.8%。

長壽區經濟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戚亮告訴記者,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爲新材料產業集羣賦能,擴大了產業規模,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2024年,長壽區新材料產業企業實現營收近899億元,佔全區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2.8%。

“四側推動四鏈”破解難題

記者調研發現,工業企業對設備更新改造需求強烈,積極性高,但仍存在一些壓力和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資金壓力。由於高端製造設備價格昂貴,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因資金不足,難以承擔轉型成本。此外,技術和人才的支撐不足也讓部分企業躊躇不定。有企業告訴記者,高端製造需要匹配高端技術人才,但設備人才的引進和培訓成本高、難度大,期盼政府能有更多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幫助企業引才育才。

針對企業所需所盼,重慶不斷加強政策供給。去年以來,重慶出臺《重慶市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實施方案》《重慶市金融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五條政策措施》《重慶市迭代優化“技改專項貸”二十條政策措施(2024—2027年)》《重慶市支持製造業穩增長促轉型提能級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並實施“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從財政支持、金融支持、人才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真金白銀助力企業設備“上新”。

重慶還積極推動惠企利企政策兌現落實,助推企業減負前行。

江津區發展改革委主動走訪重點企業,宣傳解讀設備更新政策,並聯動規劃、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爲企業辦理申報要件提供便利服務。江津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袁偉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爲6家企業爭取到設備改造資金1.22億元。

長壽區29個政府部門聯合成立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專班,設立了10個專項工作組,聯動企業服務專員、園區工作人員、銀行工作人員,通過專題培訓、入企宣傳等方式,以最快速度將助企政策傳遞到企業。“在區政府幫助下,我們獲批大規模設備更新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2300萬元,佔整個更新改造項目投資的20%,企業資金壓力得到緩解。”重慶飛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呂忠兵說。

在萬州區,當地經信委牽頭開展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需求“掃街”摸排,並建立動態化更新的技改項目儲備庫,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各級相關政策。“去年,我們充分利用區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600多萬元對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進行補貼支持。”萬州區經信委副主任陳穎新說。

聚焦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重慶稅務部門依託稅收大數據梳理相關經營主體,通過線上稅企互動平臺精準推送稅收優惠政策。重慶渝江壓鑄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購置了一批總價約4.5億元的新設備,公司財務部長劉丹說:“在稅務部門指導幫助下,我們享受到固定資產一次性稅前扣除3.1億元,爲設備更新和技術研發增添了底氣。”

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重慶市企業採購機械設備類金額同比增長10.9%,高於全國5個百分點。“這充分反映出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落地見效,企業設備更新步伐不斷加快。”重慶市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處長孔小峰說。

重慶山青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近日向招商銀行重慶璧山支行申請了1000萬元的設備更新貸款。“以前申請設備貸款要抵押廠房,現在用新設備就能融資,且利率較低。”該公司董事長羅偉說。爲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重慶不少金融機構推出“設備更新貸”“專精特新信用貸”等信貸產品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以招商銀行重慶璧山支行爲例,該行目前累計爲7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設備更新和技改貸款融資支持,金額超4億元。

政府側、社會側、產業側、企業側“四側”協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重慶正用“四側推動四鏈”的新招數,破解着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奮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不久前,重慶啓動2025年工業領域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掃街”摸排專項行動。重慶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完善技術改造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機制,推動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羣實施規模化技術改造,特別是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按照計劃,到2027年,重慶將累計實施技術改造投資項目8000個,帶動設備更新改造5萬臺(套)以上,退出老舊設備2萬臺(套)以上,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 吳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