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創新打造區域競爭新優勢

西安都市圈自2022年2月獲批以來,各方圍繞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任務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爲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爲抓手,多管齊下、統籌推動西安都市圈建設行穩致遠,加快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爲關中平原城市羣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創新體制機制。省級層面成立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辦公室及國土空間規劃協調組等“一辦八組”,確立“省級統籌、市級負責、縣區級落實”工作機制。市(區)層面建立“四市一區”定期會商制度,聯合印發《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功能組團層面,統籌制定七大功能組團建設方案,編制完成首部組團協同發展規劃——《西安都市圈高陵涇河新城涇陽三原組團協同發展規劃》。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省級層面開展西安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編制工作,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完善西安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佈局。市(區)層面,交通部門聯合成立西安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聯盟。西安市聚焦“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持續優化航空、鐵路、公路、軌道多元交通網絡,加快構建“鏈接國際,輻射全國,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先進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目前,都市圈1小時通勤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一核、兩軸、多組團”空間格局日益完善。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圈。把握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契機,構建聯動都市圈、帶動陝西省、輻射城市羣的協同創新網絡。在都市圈層面,西安與咸陽加快推進創新一體化,“西安研發、渭南製造”飛地孵化模式列入全省秦創原建設典型案例。在省級層面,秦創原總窗口同商洛、寶雞、咸陽等地市建立“雙向飛地”,與各市縣協同創新基地,推動成立陝西省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聯盟,探索“在港孵化+飛地轉化”模式。在城市羣層面,聯合簽署《關中平原城市羣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加速科技成果在地轉移轉化。

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堅持“四市一區”通盤謀劃,圍繞共建西鹹、西渭、西銅產業鏈羣,推動隆基綠能、比亞迪、三星等頭部企業以都市圈爲載體拓展產業鏈佈局。組織重卡、乘用車(新能源)、機牀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會和國際合作對話活動,聚焦生物醫藥、物聯網、太陽能光伏等重點產業鏈,開展線上線下招商活動,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覈心區,西安與咸陽圍繞無人駕駛、工業機器人、智慧交通等領域,依託兩地豐富的應用場景開展協同合作。各功能組團之間產業協同發展,各層次產業協作程度不斷深化。

推動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在大氣治理方面,“四市一區”聯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季聯席、月調度、周研判”機制,初步構建聯防聯控體系。聯合出臺夏季臭氧污染應對聯防聯控方案,統一政策標準,形成工作合力。在水體治理方面,西安與咸陽加強水污染聯防聯控,簽訂《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協同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方案。2024年,西安都市圈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推進,主要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西鹹新區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

未來,西安都市圈應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緊扣都市圈建設各項任務,加快建成具有鮮明陝西特色、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現代化都市圈。

(作者李 棟 系西安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西安通濟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