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進入關鍵協商 臺灣產學界籲兼顧產業命脈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入關鍵協商階段,臺灣產學界密切關注進展。圖爲設置在聯合國廣場前的減塑主題裝置藝術。記者曾原信/攝影

聯合國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續會(INC-5.2)進入第七天議程,環境部今舉行線上會議,邀請前往瑞士第一線觀察的代表團與國內產學界分享最新談判進度。代表團指出,雖然談判進度緩慢,但預期本週會產出一份條文框架。國內產業界則提醒,塑膠產業是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支柱,在推動減塑政策時,應兼顧對產業的衝擊。

「目前談判就像在裝飾一棵聖誕樹,各國不斷掛上自己的期待」環境部代表團成員、臺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草案文本雖已從鬆散的架構彙整成32項條文,但持續有新項目加入,從今起到本週四大會閉幕,會有許多閉門會議進行條文濃縮,協商出最大共識。

樊國恕分析,目前談判存在三大核心爭議,包括:是否將塑膠產量的控制與削減納入條約規範、如何建立財務機制協助發展中國家履約,以及哪些塑膠製品與化學物質應被列爲優先管制清單。

他預期,爭議較小的條文討論後直接通過,而爭議較大的部分則保留,以括號或多版本並陳方式送交後續決議,由更高層級的外交會議或締約方大會(COP)中進行政治協商決定。

海委會代表團成員、海大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峰指出,目前條文對塑膠定義與治理範圍仍不夠明確,暫未納入量體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膠,這牽涉清除成本,但從與會的科學家觀察員、以及會議周邊活動,均呈現出微型塑膠危害的科學報告,顯見推動微型塑膠納入規範的力道也很強,有待後續觀察。

與會的菲律賓綠色和平代表Marian Ledesma指出,目前談判進度緩慢,是因爲部分「低企圖心國家」惡意拖延,會場有至少 234 名來自化石燃料與石油產業的遊說者,嚴重干擾談判進程。她指出,臺灣是重要的塑膠生產與出口國,呼籲臺灣與高野心國家站在同一陣線,以終結塑膠污染問題。

清大榮譽教授談駿嵩表示,面對即將成形的全球塑膠公約,臺灣必須及早訂定國家級的行動計劃,因應可能衝擊石化、塑膠及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的全球變革。他指出,塑膠產業涵蓋上下游產業、約20萬個就業機會,年產值逾一兆元,更是半導體制程的重要材料來源。由於臺積電對特殊塑膠材料需求遠高於國際平均,若塑膠產業競爭力下滑,將直接影響半導體穩定發展與國家經濟安全。

臺灣區塑膠原料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朱允方表示,臺灣塑膠產業鏈花了五、六十年才建立起來,不僅是「護國神山」的重要支撐,也牽動大量就業,對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度高度關注。她呼籲,相關政策不應僅由環境部討論,應納入經濟部等跨部會,並提升至行政院層級統籌;同時建議政策與國際同步即可,避免過度超前以免對產業造成衝擊。

臺灣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組長王詩琪指出,塑膠公約將爲塑膠產業帶來成本、供應鏈與法規等三大沖擊。她呼籲,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應「走在太前面」,若要引導產業轉型,就必須提供相應的配套措施與協助。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入關鍵協商階段,臺灣產學界密切關注進展。圖爲設置在聯合國廣場前的減塑主題裝置藝術。記者曾原信/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