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大寄存名額驟減9成 專家:學費補貼+名額流向AI科系見效
▲公私立大學寄存名額出現兩極化,專家認爲和學費貼補與就業取向有關。圖爲利用AI電眼辨識爲垃圾違規丟棄案件。(圖/大同大學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教育部公佈115學年一般大學寄存名額,公私立大學呈現兩極化走勢。專家指出,這種狀況不意外,主因是學費貼補政策拉近公私立大學差距,加上就業取向導致選系不選校,私校在招生策略調整比較靈活且快速,但對非都會區及非中字輩的國立大學將造成壓力,類似狀況將持續到117大限。
根據教育部公佈最新115學年一般大學寄存名額,公私立大學呈現兩極化走向,一般公私立大學8校共寄存452個名額,總數比去年615名下滑近三成,但公立大學2校就有217個,佔比近五成。特別的是,公私立大學寄存名額呈現相反走向,私校2年來寄存名額大減9成,但公立大學則遽增超過7倍。
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坦言,「這種狀況不意外」。她說,私校寄存名額減少,代表私校把名額從教育部取回,看好未來招生狀況,原因和政府推出私校學費補貼政策後,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有關,相對於非都會區、非中字輩國立大學的冷門科系,學生更傾向選擇交通方便、位在都會區的傳統私立大學。
▲魏佳卉分析,私校招生策略快速靈活,將冷門科系招生名額調整到AI等相關熱門科系,是寄存名額減少主因之一。(圖/大同大學提供)
魏佳卉進一步分析,寄存名額是以校爲單位,私校在招生策略的調整比較靈活且快速,近年來因爲AI興起,私校將招生不理想科系名額,調整到AI或資訊等相關科系,得到不錯成效,公立大學調整相對較慢,加上公立大學冷門科系也肩負一些學術責任,纔有目前這種狀況。類似趨勢將會持續到117大限(大一新生數將來到17.3萬人新低點)。
高教工會研究員陳柏謙指出,少子化導致私校寄存招生名額大增,但已經在過去幾年提前反應,現在是收斂後呈現相對穩定狀態,但在交通不便的非都會區公立大學,或者被認爲實用性較少的冷門科系,少子化影響的慢慢浮現,導致公立大學寄存名額大增,但也只是200多個,對公立大學招生總額來說仍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