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貼息”政策精準直補促消費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取得顯著成效後,近日出臺的消費貸款領域“國補”政策正以創新姿態登場,並有望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精準推動消費領域供需兩端進一步改善,釋放更大消費新動能。

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通過“即買即減”的補貼方式有效激發了消費熱情,讓許多消費者享受到了切實的優惠。此次出臺的針對個人消費貸和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貸的貸款貼息政策(下稱“雙貼息”政策)延續了財政直補優勢,以降低付息成本的方式讓使用貸款的個人和經營主體直接受益。

財政貼息除了能直接惠及貸款使用人外,其另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精準識別有效需求。公共資金寶貴且有限,不論是消費品以舊換新,還是“雙貼息”政策,每一筆財政支出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以補貼的方式恰恰可以避免“撒胡椒麪”,實現消費有效需求的精準識別和補貼。

不同於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雙貼息”政策是財政和金融的又一次協同發力。過去多年,我國在“財政貼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聯手激勵金融資源加力支持特定領域方面有多次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也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一次中央財政首次將貼息對象從企業等經營主體擴容至個人,也是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的又一創新探索。

財政與金融的再度聯手,其中市場化、法治化是一以貫之的不變準則,這體現在政府“有形之手”的不越位、不缺位。一方面,貸款放給誰、以什麼價格放貸、監測貸款是否用於正途,這些審覈決策的主體依然是金融機構;另一方面,貸款讓利的成本由財政資金而非金融機構承擔,可以兼顧促消費與金融機構的商業可持續,對金融機構形成良性競爭的正向激勵。

好的政策既離不開實施前的深入研究與巧妙設計,也離不開實施後的及時監督與查漏補缺,特別是涉及財政資金的使用,更要確保政策紅利精準滴灌,防範“跑冒滴漏”的套利行爲。“雙貼息”政策落地後,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應加強貼息資金審覈和貸款資金使用跟蹤,讓好政策惠及真正有需要的個人和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