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論壇遲延 都是中央幫的忙
▲歷年雙城論壇從未如此狼狽。自2010年開辦以來,無論兩岸關係如何起伏,論壇皆如期舉行。(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歐威爾/自由撰稿人
2025年雙城論壇臨時喊停,臺北市府以「急事緩辦」四字收場,彷彿一場城市外交的即興演出突然落幕。但真正的劇本早已寫好:中央部會協調失靈,行政審查拖延,移民署發證卡在最後一刻。這不是突發事件,而是制度性冷處理的經典範例。
歷年雙城論壇從未如此狼狽。自2010年開辦以來,無論兩岸關係如何起伏,論壇皆如期舉行。即使在香港反送中、疫情封鎖、美中對抗升溫之際,臺北市長照樣出發,中央部會照樣覈准。如今卻出現「已讀不回」、「進度不如預期」的行政拖延,彷彿整個政府突然患上了選擇性失憶症。
陸委會的迴應更是教科書級的官式語言「感到意外與遺憾」、「積極協助中」。這種語言的藝術在於,它什麼都沒說,卻又什麼都暗示。若真積極協助,MOU不會卡關,許可不會延遲,部會不會要求列出接觸名單。這種表面支持、實質冷處理的姿態,已非行政技術問題,而是制度性不作爲的精緻表演。
陸委會近年的行政風格,堪稱「自我矮化」的典範。它不再是兩岸交流的協調者,而是制度封鎖的執行者。它害怕交流被解讀爲妥協,害怕互動被標籤爲統戰,害怕民主制度無法承受象徵性接觸的政治張力。
這種政策恐懼不只妨害城市治理合作,更在無形中強化了兩岸敵意的螺旋結構。當制度選擇封閉,當行政選擇拖延,交流的空間便被敵意填滿。陸委會的退縮,將被歷史記錄——不是因爲它做了什麼,而是因爲它選擇什麼都不做。
從制度設計者到政治防火牆 陸委會的角色變形
陸委會原本設計爲兩岸事務的制度守門人,應扮演協調者、保障者與設計者的角色。然而近年來,它的功能逐漸轉型爲「政治防火牆」,專責阻擋地方政府的治理意志與社會對話的可能性。雙城論壇的MOU卡關,不是行政失誤,而是制度意志的展現。
這種制度姿態不只限於雙城論壇。近年來,地方政府與陸方的各類交流計劃——城市治理、文化互訪、產業合作——皆遭遇不同程度的行政延遲與審查強化。陸委會不再是橋樑,而是閘門;不再是協調者,而是控流者。其所謂「維持現狀」的政策語言,實則是對地方自主的制度性限縮。
更令人憂慮的是,陸委會的行政態度已成功製造出一種「制度不確定性」,讓地方政府無法預測中央審查節奏,無法掌握行程是否能如期進行。臺北市府此次延期,雖未明言中央阻力,但其「待條件成熟、水到渠成」的說法,已透露出對制度環境的深層焦慮。當行政協調變成政治試探,城市交流便失去穩定性與可預期性。這不只是行政困境,更是制度信任的崩解。
民主制度的自我設限 統戰恐懼症的蔓延
臺灣自詡爲民主社會,強調言論自由、地方自治與制度透明。然而在面對兩岸交流時,民主制度卻常常自我設限,將「統戰」作爲一切交流的預設風險。
雙城論壇的延期事件,再次暴露出臺灣民主敘事的矛盾:一方面高喊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卻對城市交流充滿戒心,甚至以行政程序阻斷可能性。
這種矛盾不只體現在政策語言,也反映在民間輿論。每逢雙城論壇舉行,總有聲音質疑「是否被統戰」、「是否配合中共宣傳」,彷彿城市交流本身即爲政治風險。
這種敘事邏輯,將民主制度的開放性轉化爲防禦性,將地方治理的自主性轉化爲中央控管的正當性。最終,民主制度不再是交流的保障,而是交流的障礙。
真正的民主不應害怕交流,而應在交流中展現制度韌性與話語主體性。若臺灣的民主制度無法容納城市層級的交流,無法處理象徵性互動的政治張力,則其制度自信將淪爲口號,其治理能力將遭遇瓶頸。統戰恐懼症若持續蔓延,民主制度將不再是自由的堡壘,而是自我設限的迷宮。
▼雙城論壇的延期事件,再次暴露出臺灣民主敘事的矛盾:一方面高喊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卻對城市交流充滿戒心,甚至以行政程序阻斷可能性。(圖/記者蔡紹堅攝)
地方政府的制度困境 自治權的空轉
雙城論壇的延期,也揭示出臺灣地方政府在兩岸事務中的制度困境。臺北市府雖擁有城市治理的法定權限,卻在面對跨境交流時,必須層層送件、等待中央審查,甚至無法掌握行程是否能如期進行。這種制度設計,使地方自治權在兩岸議題上形同空轉,無法真正發揮治理效能。
地方政府若無法自主規劃城市外交,則其治理能力將受限於中央政治判斷。這不僅削弱地方創新,也使城市層級的治理合作失去連續性與信任基礎。
雙城論壇原本可成爲城市外交的制度實驗場,讓臺北與上海在都市更新、交通治理、青年交流等領域建立穩定合作機制。但當制度設計將地方政府排除於決策核心之外,城市外交便淪爲中央政治的附庸。
若中央部會無法釋出制度空間,若陸委會持續以防禦性姿態面對地方交流,則地方政府的治理潛能將被制度性壓抑。這不只是行政技術問題,而是憲政架構的失衡。臺灣若真要強化民主制度,必須重新檢討地方政府在兩岸事務中的角色定位,讓自治權不再只是形式,而是實質。
城市交流的未來 制度重構或制度退化
雙城論壇的制度困境,不只是行政程序的卡關,更是政治敘事的失衡。若欲重建城市交流的正當性與穩定性,臺灣必須進行制度重構與政治語言的更新。
陸委會應迴歸其原始功能,成爲協調者而非控管者;地方政府應爭取制度空間,建立常設交流機制與議程透明平臺;社會輿論則應從「防統戰」轉向「促治理」,將交流視爲制度韌性的展現,而非政治風險的來源。
城市交流不應被政治恐懼綁架。臺北與上海皆爲超大型城市,面對都市更新、能源轉型、社會韌性等共同挑戰,若無法建立穩定的交流平臺,則兩地皆將錯失制度創新的契機。
雙城論壇不只是象徵性儀式,更是治理實驗的場域。若臺灣民主制度無法容納此種交流,則其制度成熟度將遭受質疑,其區域影響力亦將逐漸降低。
▼雙城論壇原本可成爲城市外交的制度實驗場,但當制度設計將地方政府排除於決策核心之外,城市外交便淪爲中央政治的附庸。(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