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空間龍頭企業如視如何用VR改造九大行業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當下,市場格局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重塑。
曾經依賴高槓杆、高週轉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爲繼,房企利潤空間持續收窄,部分企業面臨債務壓力與庫存去化的雙重挑戰;中介機構則受限於傳統交易流程中的信息壁壘、帶看成本高企等問題,生存壓力不斷增加。
在這樣的背景下,效率不單單是行業發展的加分項,而是關乎企業能否存活、能否實現轉型突破的基礎。它意味着更低的運營成本、更快的庫存週轉、更高的客戶轉化率,以及在激烈競爭中搶佔先機的核心能力。
2016年,鏈家以及貝殼攜手如視,將VR技術大規模引入房地產行業,用三維技術復刻現實空間,解決了“真房源”、遠程帶看等一系列行業難題,優化了看房流程和房產交易運作方式。
這種模式不僅大幅縮短了交易決策週期,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房產交易的傳統業態,讓效率提升滲透到交易的每一個環節,成爲行業在深度調整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近期,如視推出新品VR採集設備——伽羅華P4。伽羅華P4搭載4700萬像素的4/3 CMOS彩色鏡頭,同時疊加如視全新升級的圖像算法,能夠實現24K分辨率超高清畫質輸出。
“所有在物理空間發生的商業行爲或者交互行爲,都有機會在數字空間被重塑。”截至目前,如視已在工業園區、商業零售、文博會展、酒旅餐飲等九大行業領域推動VR技術的應用與落地。
在房地產領域,如視已落地的核心技術包含哪些具體維度?其技術體系通過何種機制作用於交易全鏈路以實現效率提升?在其他行業是如何具體應用VR技術的,能帶來哪些效率提升?此次發佈的新品,又有哪些新特徵?近期界面新聞專訪瞭如視產品總經理楊光,就上述問題展開深入對話。
以下爲對話內容,經界面新聞編輯整理:
界面新聞:作爲數字空間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如視VR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工業園區、商業零售、酒旅餐飲等九大行業。從地產開發到產業園區運營,你認爲數字空間技術爲這些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最核心價值是什麼?
楊光:數字空間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空間資產數字化"。如視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將物理空間轉化爲可傳播、可備份,可計算、可分析的數據資產,這解決了傳統行業“空間非標、不可見、數據難沉澱”的痛點。
以房產領域爲例,如視幫助房產交易解決了非標貨品數字化的核心問題,圍繞非標貨品的數字化,信息流通效率,服務者圍繞數字化貨物的行爲,都可以被規範起來。房產交易屬於大宗交易,客單價非常高,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決策,對於任何一個購買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決策。這樣的重交易,如果每個房產項目都需要線下看,交易流通性會很差。
在產業園區類似,如視實現了從物理空間到1:1數字孿生的跨越,可以進行園區三維數字化經營,提高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
界面新聞:如視的產品矩陣(如伽羅華、龐加萊、Realsee G1 等)覆蓋了不同精度和場景的需求,在服務地產和產業客戶時,如何根據其特點匹配最合適的技術方案?
楊光:我們基本上採用場景分級和需求匹配的策略,這幾款硬件產品矩陣有一個特性,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形成組合方案,主要是根據客戶對精度、效率、成本的三角需求進行技術組合。
比如龐加萊的產品特性是匹配測量有高精度需求,以及大型場景採集;我們現在規模落地的裝修測量,累計到現在龐加萊服務了過萬套真實房屋的測量數據,套均測量4分鐘,15鍾出CAD。
以如視今年剛剛服務的某租賃住房項目爲例,僅用2人,花了10天完成了454套房源的高效、精準的測量,這個效率如果傳統的人工測量基本不太可能達成。龐加萊還用於社區的點雲矢量化=建模。
伽羅華也有高精的彩色點雲,精度也很出色,但是它的產品特性更突出彩色圖像效果,我們這次新推出的伽羅華P4,單張全景圖3億像素。它更適合要“看”的場景,不僅是人看,還有計算機去看,通過圖像+深度的理解,輸出空間的豐富的語義地圖信息。
cyclops則是更適合“看”的小場景了,是從成本角度考慮,爲小場景輸出的三維重建的方案。
界面新聞:一直以來,大戶型、複雜社區的採集效率一直受限,伽羅華P4支持“多人分區並行採集+自動拼接”,能否讓千平方米社區的VR採集時間大幅縮短?對房產中介的帶看效率有何提升?
楊光:伽羅華多人分區並行採集確實帶來革命性突破。採集效率一直是如視追求的重點指標之一,伽羅華P4本身可以達到單點採集16秒,自動拼接效率1秒。以某個數千平方米的超大場景爲例,採集時間從之前的單人採集8小時縮短至50分鐘以內。
舉個例子,商場每天都要營業,不可能關門一天來採集,而且晚上的採集燈光也不夠好。所以像這種超大空間,用伽羅華P4做採集,可在早晨營業前兩個小時就採完,因爲它更多的是將這些產品的實施變得更簡單。
帶看效率的提升是另一個議題,如視提供了VR帶看服務,在房產中介場景,帶看效率可以提升27%,通過VR預篩選的無效看房大量減少,跨區域帶看的響應速度也大幅提升。
界面新聞:伽羅華P4在地產開發、房產交易,以及各類產業園區運營、商業空間管理等具體場景中,最核心的“產業適配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它又是如何契合這些行業場景的特定需求,發揮出提升效率、優化體驗等作用的?
楊光:伽羅華P4的產業適配力體現在四個維度:一是廣度,100米半徑覆蓋大型廠房、工業園區、高挑空的商業綜合體的採集;二是精度,精度體現在兩個方面,清晰度、細節還原能力,單張全景圖3億像素,另一個精度是對於空間色彩的還原程度,像營銷場景能夠把場景真實還原出來就是P4的一個優點。
三是深度,可以捕捉空間更多細節數據,爲後面的空間理解輸入更多信息;四是速度,16秒掃描結合多分區採集,提升行業採集效率,對於因爲要清場的空間,更具備實施可行性。
伽羅華P4目前已在幾個場景落地,一是電力場景,這個場景更多做的是對電力設備的管理、通過檢查,以及測量一些標準,比如電線的寬度等。第二個場景是貝殼,貝殼全國有接近2000個攝影師,然後他們會在今年全量切換成P4,現在已經下發了500多臺了(在P4發佈前)。
所以,雖然P4如今才正式對市場發佈,但它是經過規模的檢驗,其功能使用的普適性會很好。
界面新聞:伽羅華P4在空間智能方面的突破(如物品識別精度提升、AR 導航響應速度優化等),如何在地產項目的後期運營中發揮作用?能否具體說明其帶來的效率提升或成本降低?
楊光:在空間智能方向,舉幾個我們已經具體落地的場景:在工業設備設施盤點場景,我們的三維銘牌檢測率和銘牌文本識別率可以高達雙97%,支持設備查找、設備導航和設備標籤等能力,實現空間內設備智能管理,相比人工效率提升了90%以上。
在房產交易場景,我們基於大模型集合我們高精的全景圖和深度信息,進行房屋的漏水檢測,做風險甄別預警,檢測準確率92%,大大減少了後面因漏水導致的交易糾紛和客訴。
我們空間物品識別應用房屋信息的字段補充上,如房屋的裝修狀況、室內物品配置等等,它更多是節約了校驗的成本,我們可以識別,還可以提供物證檢測,後面人只要確認就好。
界面新聞:如視是否有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如中小型開發商、大型產業集團)的定製化服務策略?
楊光:如視會給部分企業做一些定製化服務,主要採用的是“平臺+生態”策略。對中小企業,如視提供標準化SaaS服務;對中小企業,如視提供標準化SaaS服務。此外,對於對安全要求很高的企業,如視還會提供本地化部署服務。
界面新聞:如視最初是貝殼房地產的一個事業部,在房地產領域,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驗或心得嗎?
楊光:首先是用戶使用習慣的轉變,到今天基本沒有哪個房產交易平臺沒有VR,房產交易已經把VR作爲一個標配。而且,貝殼平臺上有AI講堂,它的收聽率和完播率很高。房產知識特別分散,如視可以做一個智能體,然後用大量的行業數據,用大元模型把房產的信息更專業地講解給用戶。
另外,從平臺管理角度,也實現了管理成本的降低。在沒有VR之前,對於內容的採集,對於內容的審覈,對於房源的驗證,都需要專門團隊來做;有VR之後,因爲VR的三維數據很難造假,然後平臺的內容生產都變得標準化了,效率也更高。
對於房產經紀人方面,也有很多轉變。所有的交易行爲、服務行爲都會發生在VR裡面,會有VR帶看,回答用戶問題,不一定非要見面溝通。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對技術的變化,因爲VR將貨品變成線上,在線上發生的所有行爲會留存數據,而這個數據是標準化的。標準化的價值有兩點,可以進行服務管理,提建議,也可以總結購房需求。所以,VR看房雖然並不直接帶來交易效率的提升,但它對整個交易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界面新聞:數字空間的市場規模有多大,是否繼續增長?
楊光:沒有統計過數字空間規模,但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較少,國內最大就是如視。國內的數字空間遠比想象中大得多,國內的房產交易的頻次和空間的持有量非常多,從如視採集的數字空間增長數據就能看出來。
從2024年的約4000萬套增長到2025年(目前)的5000多萬套三維空間,意味着過去一年的數字空間增量非常快,這裡麪包括房地產的增量,也包括其他行業的增量,說明行業對於數字空間的採集需求增長比以前快了很多。
界面新聞:你認爲數字空間技術將在未來3-5年對產業運營邏輯帶來哪些根本性改變?如視將如何推動這些改變落地?
楊光:我覺得未來所有的物理空間的商業行爲都可以在數字空間被重塑,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一個核心理念。
如視做的不僅僅是行業的基建,基建是提供數字空間化的第一步,更多是跟行業共同跑出這個產業運營的最佳實踐。我們堅信一點,很多新的商業行爲在數字空間的重塑,僅靠一個單純的技術是沒辦法顛覆的,它更多是靠技術行業使用和深度運營共同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