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羊、換枕頭還是睡不著? 研究發現原來失眠跟腸道菌種有關
研究發現失眠與腸道菌種有雙向關聯。示意圖/ingimage
人每天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睡覺,但根據國健署2019年報告顯示,全臺灣成年人有23.5%失眠。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失眠或許該調整的不是枕頭、氣味或思緒,而是腸道健康。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發表於醫學期刊《普通精神病學》(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睡眠好壞與消化道細菌有關。中國大陸南京醫科大學首席研究員施尚雲(Shangyun Shi,音譯)負責進行這項研究。
她分析了386,533名失眠患者的數據,並與兩項針對微生物羣的研究數據進行比較;有26,548名受試者擁有71組共通的細菌羣。這項研究表示,某些特定的細菌羣能增加或降低失眠風險,而失眠本身似乎也會改變某些腸道細菌。
研究發現,失眠也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羣;失眠者的腸道有7組細菌羣減少43%至79%,其他12組細菌羣的數量則增加超過四倍。研究指出,腸道中一種「氣味桿菌」(Odoribacter)的含量越高,腸道也較健康、身體發炎反應較低。而受試者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肥胖或第二型糖尿病,體內的「氣味桿菌」含量則較低。
施尚雲表示,這項研究證實「失眠對腸道菌羣的影響可能是雙向的,這項發現或許會調整未來的失眠治療方向,以益生菌、益菌生或糞便微生物移植等方式,來調節腸道細菌平衡。
不過由於受試者均爲歐洲裔,受限於不同種族與地理位置,研究可能有所侷限。除此之外,該研究也未納入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因此未來仍需更進一步研究,探討腸道與睡眠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