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民粹正在侵蝕民主
7月26日大罷免之後,真正的民主考驗纔剛剛開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欄作家內森.彭伯頓,在日前發表於《紐約時報》的專文「若想看清共和黨政治走向,就看他們的迷因」中指出:「傳統式的政治風格正被一種新興語言吞併—極端挑釁、毫無底線、煽風點火,不爲理念,只爲在網路上掀起聲浪,創造點閱與瘋傳。」原是針對美國右翼政治的轉向,但放入當前臺灣「大罷免」情境,卻展現驚人的對應。
二○二五年夏天,臺灣正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行動。這場行動的節奏與規模,已不再是傳統公民動員的延伸,更像是社羣演算法驅動下的情緒感染。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若成功罷免達十二席,民進黨即可能掌握國會主導權。國民黨與民衆黨抨擊此舉爲「選輸翻桌」,民進黨則宣稱這是「反中保臺」的制度正義戰。
然而,這場罷免的主戰場,並不在街頭與議會,而在社羣平臺。由導演楊力州發起的「Taiwan Action」計劃,透過短影音、布袋戲與動畫敘事,在YouTube與Telegram迅速擴散。從發起、擴散到情緒動員,這場罷免展現出高度社羣化、視覺化與病毒式的動員結構。
它不僅是藍綠選民的怨氣出口,更成爲「數位民粹政治」在臺灣的集體試煉。演算法推播高情緒內容,讓選民接觸政治的方式從討論轉爲反射,從辯證變爲表態。一張迷因圖、一支影片、一句口號,往往比完整政見書更具動員力。正如彭伯頓所言,這種政治風格「殘酷無情、煽動至極,並設計成爲病毒式傳播」。
當政治動員轉爲社羣操作後,罷免行動的民主意涵也變得模糊。部分選民已對「連罷帶補」的節奏感到疲乏,並開始質疑大罷免的正當性與實益。近期接二連三爆發連署造假、個資外泄、AI僞音與假影片等爭議,暴露出制度在面對數位民粹時的脆弱。
這不僅是政治操作的副作用,更是制度治理遲滯的反射。當公民參與僅止於轉傳與按贊,當制度缺乏對數位工具的治理力,民主便逐步籠罩在被操控的陰影。爲遏止數位民粹侵蝕制度正當性,臺灣亟需修補三道防線:
第一,平臺治理。應要求政治內容明確標示來源與資助單位,並揭露演算法推薦邏輯,防止平臺以「中立」迴避責任;第二,罷免法制改革。合理化罷免門檻與比率,強化連署驗證,導入AI偵測,規範影音素材來源,避免制度淪爲政治翻案工具;第三,公民素養再啓動。將媒體識讀、數位公民意識與資訊倫理納入教育體系,建立對假訊息與情緒操弄的免疫力。
正如喬治・歐威爾所警示:「一個社會離真相越遠,就越憎恨說出真相的人。」當民主的敵人不再是軍隊或政變,而是演算法與表情符號;當政治話語被壓縮爲貼圖、洗版與口號,我們也正消解制度的厚度與治理的韌性。
臺灣若欲成爲亞洲民主的典範,靠的不只是選票,而是制度設計的前瞻、公民社會的成熟,以及對數位政治倫理的堅持。大罷免之後,真正的民主考驗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