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正被嚴重侵蝕
過去來臺陸客除觀光,也熱中收看臺灣政論節目與社羣媒體討論,展現對臺灣言論自由的關注。然而,近期一連串事件卻讓人擔憂,臺灣最引以爲傲的言論自由,是否正面臨侵蝕?
網名亞亞的陸配因發表涉及兩岸統一及武力威脅的言論,被內政部以「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爲由廢止居留許可並要求限期離境;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央視訪問,質疑賴清德總統將對岸定調爲「境外敵對勢力」,教育部要求北市教育局調查是否違反教育中立或涉及國家主權、國家認同問題。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增修條文,國家主權定位就是中華民國的中國,將對岸定位爲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增修條文中的「自由地區」,即爲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臺灣地區」(含臺、澎、金、馬)。若依賴總統提出的「因應國安統戰威脅策略」,將對岸視爲「境外敵對勢力」,是否與憲法定位有所矛盾?值得社會深思。照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來看,我國並不承認對岸具有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只視其爲一個政治實體。更何況,若對岸真是敵對國家,兩岸爲何仍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與交流?這種矛盾令人質疑政府標準是否一貫。
另一方面,教育部近日以「國家安全」爲由,限制臺灣高校與若干中國大陸學校交流,如今又以「教育中立」爲由,要求調查教師是否涉及國家認同問題。這是否已干涉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令人擔憂。
區桂芝女士除了是教師,亦是公民,在課堂之外應享有言論自由。這樣的見解,各級教師本應根據憲法增修條文作岀類似的詮釋;哪怕意見不同者,也應該點出問題所在、各說並陳,交由公民思辨。若對賴總統「敵對勢力」的說法提出不同見解就遭調查,是否意味政府正以「政治信仰」凌駕憲法與法律?若政府認爲現行憲法不符政策立場,應該依循正當程序修憲,而非透過行政措施限制異議聲音。
臺灣的民主價值不僅體現在「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也與每位國民息息相關。例如,國民口袋中的新臺幣印有「中華民國」,國家主權的象徵不僅存在於憲政體制,也深植於社會運作的各個層面。如果「中華民國」不復存在,這些鈔票是否會成爲廢紙?這些問題值得政府深思。
著名的言論自由箴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前臺灣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是否讓我們逐漸偏離民主的軌道?若民主社會連異議空間都容不下,臺灣是否仍能自豪於自己的自由價值?我們應共同守護言論自由,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賴總統的宣示,幾乎已無疑義將對岸視爲「敵對勢力」。然而,今日的對岸已是全球軍事與經濟大國,作爲隔鄰的臺灣,若將其定位爲「敵對國家」,恐將加劇兩岸緊張情勢。歷史上,沒有強權會容忍周邊出現敵對勢力,此種定位可能讓對岸找到施壓甚至動武的藉口,對臺灣的安全與發展帶來更大風險。面對當前局勢,我國應更審慎思考如何維護自身主權的同時,避免升高區域情勢,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民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