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滿意度達86% 金管會11月擬發布包容性指引

爲了解民衆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的體驗滿意度和相關建議,金管會透過臺灣集保結算所及臺灣金融研訓院委外進行電訪調查,調查顯示,整體滿意度約86%,其中,有七成以上民衆每週都使用網銀和行銀、八成以上每週使用行動支付。圖/AI生成

爲了解民衆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的體驗滿意度和相關建議,金管會透過臺灣集保結算所及臺灣金融研訓院委外進行電訪調查,調查顯示,整體滿意度約86%,其中,有七成以上民衆每週都使用網銀和行銀、八成以上每週使用行動支付,金管會表示,最快10月底、11月初將發佈金融數位包容性指引給金融機構參考,未來可能納入永續金融評鑑中。

該調查於今年3到4月間進行,透過撥打逾19萬通家用電話及手機電訪,受訪者爲18歲到79歲,平均涵蓋全臺各縣市。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於過去三個月內曾使用數位金融服務,推算全臺近1,187萬人使用,以女性、年齡層越小、教育程度越高、居住北部地區、個人月收入越高者,使用率越高。其中,網路銀行、行動銀行及行動支付使用率最高爲18~29歲,使用證券、期貨、網路投保比例較高者爲30~59歲民衆。

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鬍則華表示,調查發現民衆最關心的議題則是提升交易安全,佔30.2%,還有13%民衆盼平臺相互整合、擴大服務;對數位金融服務交易沒有信心者約21.9%,主因是自己或周遭人有被詐騙的經驗,因此金管會持續推動金融教育、資安或數位身份驗證。此外,針對打詐方面,金融機構目前透過AI辨別可能的詐騙情形,或有金融機構推出銀行App連結電信公司的服務,有來電會顯示是否爲可疑號碼。

胡則華指出,針對擴大服務內容方面,有受訪者提到,可多開發日常生活應用場景,例如部分小型商家可能沒和電子支付簽約,另有金融機構特別提出想發展如國際上採用的Super App,即涵蓋即時消息和支付等多功能的萬能應用程式,但礙於法規問題,將評估可以如何釐清調整。

另一方面,高齡、教育程度和收入較低者是使用率低的主要族羣,胡則華表示,主因包含缺乏需求、不懂操作或對數位金融陌生,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或可參考其他業者推行電子支付的案例,針對來訪的高齡者逐一教學,並提醒保護個資;針對身心障礙者則效仿國際推行數位金融的無障礙設計。

胡則華表示,金管會已參考外界意見,預計最快10月底、11月初會發布金融數位包容性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參考指引設計相關金融服務,推行一段時間再納入永續金融評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