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出爐:平安價值優享內部零認購,工銀泓裕回報僅募資2億

文/任暉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3日,國內首批24只浮動費率基金已陸續完成募集併成立。

來源:Wind

這批承載着行業創新期待的基金,在市場回暖的背景下呈現出顯著的分化態勢,規模首尾相差近8倍,認購戶數最高與最低相差45倍,更有基金曝出無內部員工認購的尷尬局面。

規模分化懸殊:頭部基金募資超20億

從募集規模看,24只浮動費率基金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受益於市場情緒回暖,6只基金募集規模突破10億元大關,其中東方紅核心價值以近20億元的成績領跑,易方達成長進取、交銀瑞安分別以17.04億元、15.47億元緊隨其後,成爲本批次浮動費率基金中的“明星基金”。

然而,並非所有基金都能分享市場紅利。博時卓睿成長僅募集2.59億元,工銀泓裕回報更是隻有2.1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隻基金的募集數據背後存在基金公司自購的“託底”因素:博時基金自購1000萬元,工銀瑞信基金自購3000萬元。若剔除自購資金,實際募集規模分別降至2.49億元和1.88億元,進一步凸顯市場認可度的不足。

認購戶數懸殊:明星效應與信任危機的博弈

投資者認購熱情的分化比規模差異更爲顯著。24只基金中,易方達成長進取以4.73萬戶的認購戶數位居榜首,而博時卓睿成長和工銀泓裕回報的認購戶數分別僅有1946戶和1057戶,首尾相差高達45倍。來源:Wind,截至2025/7/3

這種懸殊很大程度上源於基金經理的市場號召力。例如易方達成長進取的基金經理的劉健維,其在管的易方達科訊、易方達科融兩隻基金任期回報均實現翻倍,且長期穩居同類前列。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工銀泓裕回報的基金經理郭雪松。儘管其管理的基金在2022-2023年市場震盪期展現出較強的抗跌性,最大回撤顯著低於同類,但在當前市場回暖階段,保守的資產配置策略難以滿足投資者對高彈性收益的追求,導致基金吸引力不足。

推薦閱讀:《工銀泓裕回報或成另類固收+,難滿足高收益期待》

博時卓睿成長的遇冷則折射出更深層的信任危機。基金經理田俊維近期有基金清盤記錄,且其管理的基金採用差異化配置策略,業績表現如同“開盲盒”,這種不確定性顯然降低了投資者的認購意願。

推薦閱讀:博時卓睿成長需警惕,田俊維一個月前有基金清盤

員工認購成試金石:平安價值優享成唯一“內部零認購”基金

作爲衡量內部信心的重要指標,基金公司員工認購情況備受市場關注。在這批浮動費率基金中,東方紅核心價值的基金經理周雲獲得了1023.75萬份的內部員工認購,是唯一一隻員工認購超千萬的基金,彰顯了公司內部對其投資能力的高度認可。相比之下,平安價值優享的處境頗爲尷尬——它是24只基金中唯一沒有內部員工認購的基金,且公司自身也未參與認購。來源:Wind,截至2025/7/3

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的基金經理何傑擁有德國奧格斯堡大學碩士學歷,曾任職於華創證券、前海人壽、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等機構,2021年8月加入平安基金。但其業績表現並不穩定,在前海聯合基金期間管理的基金既有排名前10%的,也有墊底的,這種波動可能影響了內部員工的認購信心。

浮動費率基金的管理費與超額收益掛鉤,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只有派出真正具備實力、業績穩定的基金經理,才能贏得投資者和內部員工的雙重認可。從首批基金的募集情況來看,品牌影響力、基金經理過往業績、投資策略適配性等因素,已成爲影響基金募集效果的關鍵變量。未來,隨着更多浮動費率基金的推出,市場分化可能進一步加劇,投資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評估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