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心”成長!北京市區校聯動,織密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網
剛剛過去的5月是第二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培育積極心態,增強心理韌性”。日前,北京市發佈的《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中,也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系列明確要求。
在北京,從市區到各中小學校,通過設置豐富的課程活動、引入人工智能賦能、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網絡等系列措施,打造全過程、全方位的成長支持體系,織密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網。
聚焦“心”問題分層課程、多彩活動共同護航
“身心健康二十條”要求學校將身心健康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在課程方面,提出分學段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內容。
記者探訪發現,除了常規的心理課,不少學校在心理健康領域進行了更加多元的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在新鮮的嘗試中積極提升心理韌性、抗壓能力和意志品質。
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園裡,一位同學被矇住雙眼,在另一位同學的攙扶和指導下慢慢穿越細繩障礙,最後到達終點……這是學校心理教育活動“感恩盲行”的實踐現場。學生通過模擬視障體驗,在互助中深化同理心。初一學生李溪然告訴記者:“當同學緊緊抓住我的手時,我感受到了信任帶來的責任感。”學校構建的“成達心育HOPE模式”將心理素養培育融入校園生活各場景,通過創設“感恩盲行”“心靈大富翁”等特色活動,將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轉化爲具象化的成長體驗。
據瞭解,海淀區作爲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區,已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創新實現143名中小學心理副校長全覆蓋,形成包括心理委員、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教師、心理副校長及志願服務隊在內的六級工作團隊。海淀區還研發了“心理健康”“社會情感培養”“生涯規劃”等專題課程,開發心理社團活動、心理遊園會等特色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如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系列活動,在趣味互動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不少學校做出了有益探索。近日,北京實驗學校順義學校舉辦了“心理嘉年華”趣味遊園會。四大主題區域、24項趣味活動……整個遊園活動妙趣橫生,覆蓋知識科普、心靈探索、情緒解壓、團隊協作與創意表達等多個維度。“踩爆壓力球”讓學生用行動告別煩惱,輕裝前行;“心願便利貼”寫滿學生對未來的期許;自我誇誇鏡前,學生們大聲說出自己的閃光點……“我最喜歡‘躲避大擺錘’,和小夥伴一起合作搶球特別有趣!”一名學生興奮地說。
在北京市昌平第二實驗小學,學校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髮展關鍵期,構建起“潤澤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在低年級開展入學適應心理課程,通過“我的自畫像”“朋友多又多”“學會讚美”等主題,由繪本故事導入,助力學生迅速適應小學生活;中年級的生活劇場心理課程聚焦情緒、自控力,對學生進行心理問題預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年級則設計“悅納自我”心理課程,幫助學生做好情緒調適。
開發和設計更加豐富、覆蓋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心理健康課程及活動體系,不僅僅是學校心理教師的任務,更是學校全體教師的“必修課”。日前,“心向陽光 茁壯成長”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主題活動在北京市少年宮舉行,現場爲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服務基地”和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市基礎教育心理健康實踐指導基地”正式授牌。
未來,北京市將通過市區校聯動、家校社協同,合力打造學生健康成長支持環境,爲學生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AI賦能心育給學生無聲的“貼心守護”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北京市各區和學校探索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引入學校心育體系,探索構建“AI﹢心理健康”新模式。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利用基於DeepSeek平臺的“AI心理智體”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全天候響應學生心理需求,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情緒狀態,並提供個性化建議。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革新裡小學也正式開通“AI幸福驛站”多模態情感大模型心理健康平臺。在這裡,學生們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和AI分享,AI則變身學生貼身夥伴,幫助學生解析情緒,生成幸福的交互體驗。同時,學校從本學期開始嘗試全員“雙師心理課堂”,班主任和各個學科教師嘗試使用“雙師課堂”的心理系統課和資源包,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心理健康課。
隨着科技的進步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北京市各學校將引入更多的“AI﹢”技術、設備進入校園,爲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科技溫度的同時,深刻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式,賦能學生積極心理與人格的塑造。
5月21日,“AI潤心 育心同行”戰略合作啓動儀式在北京市昌平區第一中學舉行,教育部首批認證的“自在”心理疏導大模型正式在該校落地,這也標誌着昌平區教育邁入了“AI﹢心理健康”新紀元。“自在”模型聚焦學生最真實的痛點,覆蓋“情緒管理”“學業壓力”“親子關係”等六大高頻場景。據統計,在學校試點使用的兩個月時間裡,師生1300餘人次使用系統,45%的學生每週至少諮詢一次;86%的家長反饋“親子溝通明顯改善”。據昌平一中副校長孫崴介紹,系統成功識別出存在抑鬱高風險的學生,爲他們爭取到了黃金干預時間。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心理測評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大興分校心理諮詢室展開,主角是學校剛剛引進的心理測評機器人“天天”和雙屏情緒測評儀,學校初中17個班級學生參與其中。心理測評機器人“天天”融合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能與學生自然交流,敏銳捕捉情緒變化,引導學生打開心扉,耐心傾聽並疏解學生的困擾;雙屏情緒測評儀則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學生情緒狀態,並快速收集相關數據,爲精準干預提供依據。
家校社協同加快構建“大健康”教育格局
“身心健康二十條”突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環境建設,關注同伴、師生和親子三大關係的培育和優化。
近年來,北京各學校凝聚社會支持力量,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構建“大健康”教育格局。
北京在全國率先啓動家校社共育諮詢室試點建設工作,目前已建立了數十個家校社共育諮詢室,通過“把脈問診、專業指導、跟蹤回訪”的諮詢機制,解決家庭教育指導“最後一公里”問題,成爲家長和孩子的心靈港灣。
醫教融合也越來越被重視,越來越多的區域、學校利用醫療資源,爲中小學提供心理支持。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市東城區第四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論壇上,東城區聘請心理顧問和醫療顧問“雙顧問”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護航。其中,10位心理顧問來自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23位醫療顧問來自東城區精神衛生保健院、北京市普仁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單位。
豐臺區同樣聘任了心理顧問和精神醫療顧問,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雙賦能”。“雙顧問”如何起到作用?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表示,根據學校實際工作需求,精神醫療顧問和心理顧問將參與學校的科普宣傳與諮詢輔導、專業訪談和援助服務、危機個案轉化與指導等工作。
未來,北京市教育系統將進一步深化五育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入德智體美勞各教育環節;夯實組織保障,切實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情況納入各區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並推進全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實訓全覆蓋,堅持以數據支撐撬動成效評價,爲北京市中小學生築牢全面發展的根基。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楊旭 韓衝
張廣林 趙翩翩
圖片:各學校公號
編輯:韓衝
校對:蘇珊
審覈: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