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校心理課程建設構築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網”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京開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榆垡收費管理所收費班長王爭接受本報專訪,分享履職感悟,並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職業教育、就業等民生議題發表看法。

過去一年,王爭積極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履職學習班,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及北京市人代會,參與了多場立法審議與人大監督活動。她坦言,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經歷令其印象深刻。“審議過程充分吸納代表和羣衆的意見,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她表示,通過參與立法監督,不僅加深了對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解,更感受到人大代表在制度中的橋樑作用。

在聯繫羣衆、服務羣衆方面,王爭依託崗位優勢,用心用情做好履職調研工作,通過日常交流、問卷調查、座談調研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談及今年關注的重點,王爭將目光投向青少年心理健康、職業教育發展、網絡安全及就業四個方面。

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王爭援引《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數據稱,近三成青少年存在抑鬱傾向。“家庭、學校和社會”需形成合力,加強學校心理課程建設、普及家長教育知識,並營造包容的社會氛圍,爲青少年成長構築“防護網”。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王爭的另一關切。她認爲,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社會認可度低、產教融合力欠缺等問題。“應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規劃,推行訂單式培養,讓職教生‘畢業即就業’。”她認爲,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才能爲社會輸送更多高技能人才,同時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面對沉溺網絡遊戲引發的問題,也需要持續深入地加強監管與引導並重,“既要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平臺,也要完善網絡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羣體樹立理性消費觀。”她強調,清朗網絡空間是提升羣衆幸福感的重要一環。

在調研中,王爭發現青年就業面臨技能錯配、性別歧視等挑戰。“政府可搭建政企對接平臺,針對區域需求開展技能培訓;同時呼籲企業消除對女性求職者的生育顧慮,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她表示,就業是民生之本,需多方協同破解難題。“今年我將繼續紮根基層,做好羣衆的‘發聲筒’,以‘小支點’撬動‘大民生’。”王爭說。

作爲“90後”代表,王爭對青年就業者提出建議:“在快速變革的時代,唯有保持‘本領恐慌’,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才能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文/本報記者劉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