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頂層設計 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編者按:青少年健康,不僅關乎個人成長,更關係着國家的前途與民族的希望。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近日,北京市發佈《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身心健康二十條”),在全國率先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了一體化的謀劃與部署。如何切實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我們將推出系列評論,共同探討。
北京市近日發佈《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這不僅是一地政策的創新嘗試,更是對“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的時代迴應。“身心健康二十條”強化頂層設計、觀念更新、系統思維、制度創新,成功構建了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協調發展的“北京模式”,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示範意義,展現出諸多政策亮點。
全面謀劃部署,協同推進“身心健康一體化”。“身心健康二十條”從多個維度出發,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身心健康教育體系。明確要求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健全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突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環境建設,關注同伴、師生和親子三大關係的培育和優化。這種全面謀劃、協同治理、一體推進的方式,有助於學生強健體魄和提升心理品質,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晰責任邊界,構建家校社育人共同體。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三大支柱,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既要明確三方育人責任邊界,更要着力完善協同機制、構建育人共同體。“身心健康二十條”明確,學校居主導地位,要完善落實支持學生健康成長的制度體系,構建良好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氛圍,將學生身心健康貫穿教育教學每一個環節、覆蓋校園生活每一個角落;家庭是重要基礎,要引導家長樹立科學養育觀念,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構建家校共育有效機制;社會是重要保障,要廣泛凝聚社會力量,統籌社會資源,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建立多方維護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大格局。
分級分類施策,增強政策精準性、有效性。第一,因學段施策。設置不同學段身心健康課程和實踐活動,小學側重於習慣養成、認識自我、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等;初中側重於適應青春期變化、合理評價自我、掌握學習策略和溝通方法、應對挫折失敗等;高中側重於培養社會擔當、提高抗壓能力和溝通能力、開展生涯規劃等。第二,因學校施策。“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計劃,落實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第三,因人施教。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試點“成長導師”“一對一”幫扶指導。
注重科技賦能,提高身心健康服務水平。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於教育領域。“身心健康二十條”注重科技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的應用,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學生身心健康監測平臺,提供精準健康服務;將科技元素、非遺技藝融入勞動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家庭教育智能體,爲家長提供教育指導支持;用好在京高校院所力量,深化身心健康相關學科理論和實踐研究,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明確量化指標,以剛性約束強化制度落實。量化的任務指標和評價標準,既爲學校落實行動提供明確的指導,也爲相關部門的監督考覈提供科學的依據。例如,“身心健康二十條”要求,每學期組織全員學生至少參觀1次博物館或紅色教育基地,每學年至少開展1次集體春遊或秋遊活動,等等。
“身心健康二十條”的政策亮點和成功實踐,爲全國其他地區系統構建“地方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啓示:一是破除重智育、輕體育美育的育人觀念,牢固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真正將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爲教育發展的第一要務,作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支持政策制定的精神內核;二是強化系統思維,構建融合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覆蓋學生身心健康工作多元主體、整合教育治理相關部門的政策體系,推動教育生態的系統性變革;三是充分考慮地域文化、教育資源和學生特點,探索適合地方實際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因地制宜推動制度創新;四是細化政策內容、明確任務要求,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健全監督考覈機制,強化組織保障、經費保障、人才保障等,確保每一項措施都能真正落地落實。
期待更多地區借鑑北京經驗、探索出科學有效且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守護,讓每個孩子的生命之光在新時代教育變革中更好綻放。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9日 第03版
作者:金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