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消費大變天
“窮玩車,富玩表”的說法曾經在中國長期流傳。並不誇張地說,自歐洲手錶進入中國開始,它便成了財富和身份的代名詞。
一塊歐洲名錶的價格,能抵得上普通人多年的薪水,它不只是體面的象徵,更是被當成了實打實的“硬資產”。就像很多電影裡演的,“大佬送禮”常選名錶,遇上突發狀況還可以把表拿去典當或轉手,立刻就能換得一筆救急的現金。
但近兩年情況開始劇烈變化。過去“一表難求”的勞力士,如今在二手市場上價格一跌再跌。如從2022年3月的高點到2025年3月,勞力士二手指數已下滑近三分之一,創下四年來新低。
此外,江詩丹頓、伯爵、百達翡麗等高端品牌的價格同樣承壓,名錶等於“硬通貨”的邏輯,正在被現實打破。
國產手錶則開始獲得更多關注。海鷗、飛亞達的部分系列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尤其是國家領導人佩戴的飛亞達表,一度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歐洲名錶的另一競爭對手——智能手錶也在加速崛起。華爲、小米等品牌的產品不僅價格親民,還附帶健康監測、運動記錄等功能,很快成爲了中產階層的新寵。
可以看出,歐洲名錶的“身份價值”不再具有絕對吸引力。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商業現象,更是一個社會文化現象。
01 跌落神壇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涌現出大批新興富裕階層,國內的消費品卻暫時無法跟上他們的消費能力。於是,以勞力士、百達翡麗等歐洲名錶爲代表的一系列歐洲奢侈品,順理成章地成爲了他們彰顯自己身份的標籤。
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中產羣體逐漸壯大,越來越多富裕起來的中產也躋身名錶買家行列。中產羣體加入後,名錶在中國的銷量一路走高,到2020年,單是勞力士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佔到其全球銷量的三四成。
對很多人而言,入手一塊名錶,不僅能撐起“體面”,甚至還能成爲家庭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當然這少不了名錶的“保值神話”作爲支撐:2019 年,中國專業腕錶社區“腕錶之家”援引日本排名稱,勞力士保值率近90%,居各品牌之首;另有媒體報道稱,2012至2022十年間,投資二手勞力士的回報率甚至跑贏了股市與黃金。
媒體報道勞力士的投資價值
但盛景難續。近兩年,歐洲名錶迅速從神壇跌落。曾被奉爲“硬通貨”的勞力士,二手價大幅跳水,比如熱門款“綠金迪”巔峰時能賣120萬元,如今只能賣40多萬;“五珠鏈紅藍圈” 的二手市場價更是從20多萬跌至14萬左右,跌幅甚至超過了同期部分城市的房價。
相關公司業績也隨之承壓。拿坐擁歐米茄、浪琴知名手錶品牌的斯沃琪來說,其2024年淨銷售額下滑了14.6%至67.4億瑞士法郎,淨利潤更是暴跌超70%至2.2億瑞士法郎。
到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業績下滑的勢頭仍在延續。
其背後的原因,首先是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名錶不再買賬。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去年瑞士手錶面向中國大陸出口額驟降26%,面向中國香港的出口額也暴跌了19%。儘管歐美、日本市場仍在增長,卻難補中國市場的“窟窿”。
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一來近年經濟環境和輿論環境的複雜,導致了中產財富焦慮加劇,曾經願意爲面子買單的羣體,如今更看重投入產出比,名錶從炫耀品變成了負擔;
二來,歐洲品牌近些年頻陷文化爭議,如斯沃琪前不久就因模特圖辱華引發了消費者的反感;
以及,近年國產手錶(包括智能手錶)在質量、設計上持續進步,分流了部分歐洲表的需求,各方因素影響下,歐洲名錶的光環不可避免地漸漸褪色。
02 消費轉向
在名錶消費的版圖中,高淨值人羣一直穩坐主力位置。但近十年來,真正爲行業貢獻增長的,其實是不斷壯大的中產羣體。
有調查顯示,在奢侈品消費大軍裡,中產人羣佔比25%,卻貢獻了近4成銷售額。雖然不及高淨值人羣55%的消費額佔比,但卻貢獻了主要的增量。
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就明確指出,當下多數奢侈品品牌,依舊要靠中產階級的消費來實現增長,僅靠高淨值人羣,根本無法支撐行業所期待的增長水平。
但現實是,中產階級對奢侈品的消費熱情已迅速降溫。奢侈品研究中心調查顯示,2023-2024年間,45%的中產階級奢侈品消費出現下降,不僅是在高級腕錶領域,包括奢侈品箱包、化妝品的消費同樣出現下滑。2024年中國奢侈品的整體市場規模,已不及2022年的水平。
近年收入預期不佳的大背景下,曾經願意一擲千金爲面子買單的中產階層,也開始仔細衡量消費的投入產出比。36氪的一項調查顯示,80%慢慢“棄坑”的消費者認爲,奢侈品性價比不高,不再有頻繁購買的打算。
與此同時,奢侈品作爲投資品,也沒能展現出抵禦風險的能力——近來二手勞力士價格的大幅下滑就是很好的佐證。《2024中國高淨值人羣品牌傾向報告》顯示,黃金已成爲高淨值人羣最青睞的投資選擇,而奢侈品的投資優先級不斷下滑。
除了消費觀發生改變,手錶消費人羣的構成其實也在慢慢變化。過去,名錶主力消費人羣多是傳統行業崛起的一代,像傳統行業管理層中,不乏“煤老闆”這類認知水平有限,但收入和消費能力很強的羣體。
到近10年,以互聯網、醫藥等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逐漸崛起,相應從業者的購買力也在增強。與傳統行業人羣不同,這羣親歷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的消費者,不再盲從歐洲腕錶的品牌敘事與文化,轉而追求更個性化的表達,對國產品牌也更加信任。
所以,我們能看到近兩年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歐洲表失寵的同時,智能手錶和部分國產品牌快速佔領了其之前的位置。
去年華爲智能手錶以34%的同比增幅,登頂了中國腕錶市場出貨量及份額榜首。小米、步步高等品牌的智能腕錶也保持高速增長,與奢侈品腕錶的低迷行情形成鮮明反差。
曾經鍾情瑞士品牌的中產階層,如今一代新人換舊人。曬豪表的舊習,也被曬智能表運動記錄的新風尚取代。與此同時,飛亞達、海鷗等國產表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也開始受到更多關注與認可。
03 國產替代
曾經歐洲表的風光,其實和中國國內生產不出能匹配高淨值人羣需求的高品質、高格調產品有很大的關係。
相較於歐洲鐘錶數百年的積澱,中國鐘錶製造業雖僅用了70多年就登頂全球產量第一,但國產手錶無論在精密機械的製造水平上,還是在設計工藝上,都和歐洲先進水平有差距。
特別是在機械錶核心的機芯領域,瑞士產品以其耐用、穩定特性,成爲不少名錶的核心動力源。但國產品牌卻始終難以突破這一技術關卡。這直接導致國產表長期被困在中低端市場。提起國產表,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實用但不上檔次”。
飛亞達股價表現(2020年1月至今)
近年來國產表自身的技術實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一些國內廠商開始加快研發,如海鷗2824、上海7750等國產機芯,已能實現與歐洲同級產品相近的走時精度,製表工藝也足以復刻歐洲水準。
飛亞達自主研發的 “摘星” 自動機械機芯,更是成爲首個通過法國貝桑鬆天文臺認證的航天表機芯,目前正推進規模化商用。
“瑞士工藝”本身實際上也並非全員高端。有數據表明,其實80%的歐洲手錶均不具備自主研發機芯的能力,也是依靠外購,而且論生產工藝,伯爵、萬國等名牌瑞士表大多數都是在我國珠三角地區代工生產。
這意味着,國產表所缺乏的已經不再是技術實力——能代工歐洲名錶,本身就證明了產能與工藝水平。真正的短板,在於缺乏打動消費者的品牌敘事。
如今,消費者不再盲目爲歐洲表的故事買單,國產品牌的高性價比恰好契合當下消費心態,如果能夠講好品牌故事,將是腕錶行業完成國產替代的一個非常好的窗口期。
不少國產品牌已在這方面嶄露頭角。飛亞達於2023年和電影《長空之王》合作,推出“殲- 20”聯名款航空表,將其產品與中國軍機深度綁定,當年該系列銷售額同比激增63%。另外,飛亞達還在部分產品的設計中融入宋瓷、螺鈿等非遺工藝,用國潮元素貼近年輕消費者。
飛亞達和電影《長空之王》合作
海鷗則在 70 週年廠慶時推出“三足金烏”三問報時金雕動偶腕錶,既突破複雜工藝,又以《山海經》、《太陽神鳥》等東方美學元素爲錶款注入文化內涵,試圖在增加美感的同時,也賦予其更多收藏價值。
顯然,如今的國產表已經在努力擺脫低端標籤,在技術、工藝與品牌敘事上齊頭並進。歐洲表的黃金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不斷進步的國產表正在成爲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