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7/5大災難傳言連累能求償?日本律師揭關鍵

7/5大災難預言對日本觀光產業造成打擊,同時也讓不少人惶恐過日。圖爲311東日本大地震災區慘況。(資料照/美聯社)

關於今年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傳言,透過網路在全球迅速擴散。不少人取消赴日旅遊計劃,不僅造成香港的航空公司減少飛日本航班、日本旅遊觀光業大受打擊,不少人更是憂心忡忡,甚至出現精神焦慮。如果屆時平安無事,受此謠言連累者有辦法請求損害賠償嗎?有日本律師做出說明。

2025年7月5日大災難預言來源是,日本漫畫家竜樹諒2021年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該本漫畫原於1999年出版,封面寫着「大災難發生於2011年3月」,被認爲預言了東日本大地震而受到矚目,在數年後重新出版。

在完全版中新增有關「2025年7月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新預言。漫畫內容據說是根據作者所做的夢描繪而成:「我夢見2025年7月,日本遭到毀滅性海嘯襲擊」,以及「若夢中所見實現,下一次大災難將發生在『2025年7月5日』」。

近來此預言引發各界不安,竜樹諒透過書面聲明表示,「作夢的日子不等於一定會發生什麼事的日子」,試圖淡化災難的具體日期。日本政府和日本氣象廳也都強烈駁斥7月會有大災難之說,稱此類預測是假資訊。即使作者表示「絕無意圖煽動不安或恐懼」,但恐慌氛圍依然在。

7月5日大災難預言已造成全面性影響,如果這一天或者7月中旬,什麼事也沒發生的話,例如:因爲這個謠言而遭受精神上的不安或經濟上的損失,像取消旅行等導致實際開銷的人,是否有可能向預言者、訊息發佈者或擴散者,提出精神賠償或損害賠償請求呢?

日本律師JP網站今天刊出處理過衆多民事案件的律師三木悠希裕的看法。他表示:「光是因爲預言沒成真,就要求預言者、謠言發佈者或散播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很難成立的。」

他解釋:「預言或占卜一般被視爲個人的思想與表達,有可能會準也可能不準的概念早已爲廣爲人知,大家都知道可能不準,因此大多情況下,不準也不構成違法,且它與實際損害之間,難以認定存在因果關係,因此通常無法提出賠償要求。」

但是如果有人藉此騷動進行金錢或契約上的誘導行爲,就有可能構成違法。三木悠希裕指出,若有人以靈異預言之名,煽動他人對生命、健康或財產的恐懼,進而誘導捐款、簽約等行爲,可能違反日本2023年6月1日施行的《防止不當勸誘捐贈法》。若真的有人因此受騙交付金錢,有可能依該法或《消費者契約法》,取消其意思表示,要求退還。」

三木律師提醒,像這種謠言,應該只當作帶有神秘色彩的娛樂來看待。「別過度投入,能在事後說『幸好沒發生』的程度,就是與這類『謠言』保持適當距離的方式,或者藉此契機,重新審視自己的防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