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新藥 欣智樂不納保

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臨牀試驗上雖有療效,但長期效果不明,加上藥費相當昂貴,專家會議「不建議納入給付」。(本報資料照片)

全臺約35萬人罹失智症,衛福部日前核準2款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但療程需自費約150萬元,各界盼納健保。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其中1款經專家會議評估,因缺乏長期效益數據「不建議」給付,另1款則剛申請,預估明年初纔有結論。

失智症患者約6至7成爲阿茲海默症,衛福部今年通過2款單株抗體新藥「欣智樂」與「樂意保」,能清除大腦類澱粉蛋白沉積,延緩失智病程,6月底全臺醫院陸續開打,僅適用輕度認知障礙、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石崇良表示,失智症約一半爲輕症,輕症中又約一半爲阿茲海默症。然而新藥適用對象,還需排除曾中風、有微出血點、帶有APOE4基因者等,避免出現腦水腫、腦出血副作用。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詢時指出,失智症家庭面臨巨大照顧壓力,「一人失智、全家喪志」,據臺灣失智症協會估算,國內家庭照顧一名失智者的顯性成本將近1400萬元,新藥若能納入健保、減緩2至3年病程,對患者和家屬而言,將減輕很多負擔。健保署曾表示,年底前將完成新藥納保評估,詢問最新進度爲何?

石崇良表示,2款新藥目前都取得藥證,欣智樂在臨牀試驗上雖有療效,但使用時間不長,長期效果不明、需要更多數據支持,加上藥費相當昂貴,不符合成本效益;同時參考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全民健保國家均未建議支付,因此專家會議「不建議納入給付」。

至於另一款新藥樂意保,7月剛提出給付申請,將進行45天醫療科技評估,再送入專家會議討論,預估明年初纔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