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鋒專欄》追求民主 罔顧自由

圖爲民進黨在黨外時代強調要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圖/本報資料照片)

小時候,能閱讀的雜誌不多,除了勵志性質的《讀者文摘》,或文藝雜誌《皇冠》、《藍帶》,美國新聞處出版的《今日世界》,雖是冷戰時期的宣傳品,卻是少數能管窺世界的刊物。另外在豐原客運霧峰站,可以看到幾本來自香港的洗頭雜誌,往往全版圖文並茂報導國際大事。有時,家父會捎本卜少夫的《新聞天地》回家,小鬼似懂非懂。直到念臺中一中,數學老師介紹我們看《臺灣政論》。

大學時代嘗試投稿黨外雜誌,當兵回來,白天翻譯藝術百科全書,下班搭小黃衝到公司翻譯外電,半夜回家繼續寫稿,表面是爲了出國攢學費,其實是一股勁分享知識。到美國唸書,左右手編寫同鄉會及同學會的刊物,爲了避免斷送返鄉之路用諸多筆名,女性化名曾經接到愛慕的信。有回接受PBS訪問,還帶面具、躲在白幕後面。僥倖回國後得以誤人子弟,安全資料送達,嚇壞學校上下。

學成返鄉跟朋友並櫃後送書籍等,通知抵港後拜託朋友找報關行,對方轉喜爲悲,以爲是汪洋大盜。好不容易終於等到開櫃日子,各單位派來10幾個幹員翻箱倒櫃,除了要補關稅,新聞局還帶走100多本書。由於櫃子是用內人名義租的,只好拜託她的系主任寫切結書,保證純粹學術用、不會外流,才取回一些,後來陳情立委黃爾璇,又拿回幾本,進入千禧年後拜會新聞局,方知已經銷燬。

在1990年代,臺灣已經解嚴、走向民主,比較少聽到禁書,出版社朋友抱怨,禁書比較好賣。當時流行地下電臺,我固定在週一下班時間有節目,訝異司機大哥好耳力。猶記得某回半夜警察包圍抄臺,我趕往現場寫中英文新聞稿,臺上緊握麥克風不放、慷慨激昂的是學運分子鄭麗文。終究因爲批判在野的民進黨,節目被現場封麥,羅織的理由是歧視女性,證據是在節目中常用「查某」字眼。

第一代電視政論叩應節目出現,我是常客。一回D黨杯葛T臺,受邀前去當箭靶。後來發現,他們的媒體自由是看自己當朝或在野。S臺某主持人要我多上節目,依約再去,他苦瓜臉說,「施教授,你下節目後,上面就來電關切」。學生在F臺當製作,有些主題我或略懂皮毛,結論是不知施老師會說什麼,還是不要找,除非罵老共、老K。司機先生納悶怎麼不常上電視?苦笑又不是能報名!

網路報紙盛行,朋友提供專欄塗鴉,沒有字數限制,可以做比較深入的探討、順便夾帶知識,不想前恭後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理由不外點閱率太低、沒有時效性云云。既非投稿,豈有撇在一旁的道理?當年民進黨硬將公投與大選脫鉤,與政治學原理與實務背道而馳,平面媒體L報對我指名道姓指教;即使無意提供相同版面,至少也該允許簡單迴應,豈可裝聾作啞、自甘執政黨的側翼?

媒體自由與言論自由乃一體兩面,更是思想自由與知識傳播的必要,若只是追求程序上、形式上的多數民主,不擇手段箝制媒體言論、思想知識,那是本末倒置。回首來時路,追求一個嶄新的獨立自主國家,豈可罔顧自由?(作者爲政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