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關心|“翻垃圾找手錶”引爭議 公共服務如何做到平衡?
近日,“山西大同市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翻8噸垃圾,幫遊客找回兒童手錶”一事引發熱議。
有網友認爲,一塊兒童手錶並不值得花費如此人力物力尋找,此舉並不體恤一線環衛工人。對此,大同市城管局迴應稱,“此前也有過幫市民尋找失物的先例,此次並非特殊個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
誠然,公共服務部門對民衆訴求的高度重視值得肯定。中國青年報發文表示,公共服務部門沒有僅以市場價值作爲唯一標準去否定失主的需求,維護了服務初衷的平等性。但公共服務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其使用必須考慮效率與公平,部分網友的核心質疑也體現了對公共資源分配的自然關切。
此外,本次事件也反映出對勞動者權益應有的關照。正如文章中所說,當需要環衛工人直面髒污與極端環境時,必須將他們的健康與尊嚴置於首位。這意味着嚴格執行高溫作業規定,配齊專業防護裝備,實行科學輪換與強制休息,確保津貼補償及時足額,更重要的是尊重其勞動意願——特殊任務應是自願或充分知情下的選擇。
14日下午,大同市城管局再次迴應稱,此次事件對工作有促進作用,坦誠接受老百姓的批評,下一步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環衛公司將拿出一部分經費,成立“助人爲樂”基金,目前正在落實資金來源、制定獎勵規則,將給予此次事件涉及的兩名環衛工人獎勵,同時獎勵工作將會常態化。
公共服務需要溫度,讓市民在無助時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公共服務也需要刻度,讓每一份善意釋放得明明白白。正如人民網評論文章所言,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爲本”,這個“人”,既包括被服務的遊客,也包括一線勞動者。因此,在守護民生溫度與提升公共服務效能間找到平衡點,在善意與理性間找到支點,才能讓暖心故事真正成爲城市文明的註腳,而非爭議的起點。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