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在討論:AI 時代,如何寫好一首有心跳的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曾向DeepSeek發問,“我覺得文學要進入一個像屈原時代的混沌狀態,分爲署名的文學——人的文學、不署名的文學——即AI的文學,你同意嗎?”
DeepSeek是這麼回答的:“將AI文學與人類文學的並存,類比於屈原時代的前後分野,確實觸及了當代文學正在經歷的一次深刻轉型。人類文學史本就呈現混沌秩序的螺旋演進,AI文學的興起,本質上是以數字時代的集體智慧重啓了新的混沌狀態,這種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學信號在更高維度上的躍遷。”
第十六屆“青春回眸”詩會近日在四川廣安武勝舉辦,活動期間,在“AI時代,如何守住詩歌的本心”主題座談會上,李少君說:“文學的署名是從屈原開始的,屈原的創作主體性很強,無法被集體智慧所掩蓋。在AI時代,你要成了屈原,它就拿你沒辦法;但如果你寫的是一種比較公共化的文字,你可能還寫不過AI,甚至會被它掩蓋。”
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認爲,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有一個致命缺陷——所有輸入的文字化的材料,其實是對文字的再加工,它不可能獲得人類的經歷和情感,獲得的只是文字加工後的經歷。這也就是詩人曹宇翔所說的,AI不能代替每個具體的人的生活,所以無法寫出獨一無二的、新鮮的、對於他人來說陌生化的東西——它只能寫出“投喂”給它的東西。
詩人與AI,不是簡單的下指令的委託關係,而可以是一種深度合作關係。在詩人張建華看來,合作過程也包括了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和獨特表達方式,“AI是一個工具,而不是對手”。詩人高金光總結了自己使用AI的3條規則:不可輕視,不必依賴,不妨使用。
詩人李元勝認爲,詩歌有本心,AI沒有本心,它是以“無”和人的“有”進行對抗。即便經過非常好的訓練的詩人,也需要一定機緣才能寫出一首好詩,好的詩歌永遠是一種偶然性。
詩人曹東則認爲,無論AI能否超越人類,都不能取代人類的表達慾望,“人爲什麼寫詩?被一個地方感動,被一個人感動,詩的本質就是要回歸你的心”。AI時代,詩人要回到現場、回到自己、回到活生生的行動鏈接和關係中,寫出一首“有心跳”的詩。
在算法時代,問AI一個問題,很快就會得到答案。“唐代詩人賈島反覆推敲詩歌,‘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受人尊重、使我們記住的,恰是這種獨一無二的詩的品格和他對夢想的追求。”詩人達夫說。
“青春回眸”詩會由《詩刊》社自2010年創辦,與“青春詩會”相對應,每年邀請15位曾經參加過“青春詩會”或當下詩壇較爲活躍的詩人蔘會。本次活動期間,詩人們還走訪了“蜀中一絕”寶箴塞、沿口古鎮、廣安建川博物館聚落等進行採風創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