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人機協同生成

每逢畢業季,無數學生和導師都會爲畢業論文傾注心血。在這個AI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科研範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新形勢,導師羣體既面臨重大挑戰,也迎來全新機遇。唯有主動擁抱AI技術,持續更新知識儲備、調整指導方式,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首先要看到,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存在根本性區別。本科教育強調知識應用,其畢業論文重在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核心在於理論驗證與實踐性;而研究生教育則聚焦學術創新,其畢業論文要求提出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或新技術,核心價值在於原創性貢獻。從時間維度看,本科畢業論文通常要求在半年內完成,具有明顯的時效性特徵;而研究生畢業論文則是對整個研究生階段科研工作的系統總結,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只要日常科研積累紮實,論文撰寫自然水到渠成。

AI時代,科研及論文寫作面臨三大挑戰。第一,AI技術的助力,能夠極大加速科研進程,由此產生的海量文獻,卻給科研新人帶來巨大壓力。面對這一挑戰,明智的做法是“以AI對抗AI”——善用專業工具應對信息過載。目前,多個大語言模型已與權威文獻數據庫展開合作,如DeepSeek與PubMed合作推出的PubMed.pro、科大訊飛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開發的“星火科研助手”等高效檢索工具。這些AI輔助系統可快速完成文獻初篩,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AI工具目前僅適用於文獻的初步篩選,真正的科研精髓在於深度閱讀與批判性思考。現有AI擅長文獻概括,卻缺乏質疑能力。因此,導師應在學生科研起步階段親自指導精讀技巧,培養學生聚焦細節、發現不足並尋求改進的能力。導師的學術判斷力,是學生避開研究彎路的寶貴指南。

第二大挑戰,在於算力壟斷與學術公平問題。當前,計算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手中,容易造成學術競爭環境的不平等。作爲導師,固然有責任爲學生爭取更好的科研條件,比如購置服務器、專業數據庫和大模型使用權等,但高校的資源配置終究難以與企業抗衡。

面對這一現實,導師更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掘高校科研的獨特優勢。高校擅長開展小規模探索性研究,在特定問題上實現理論突破和算法優化。在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方面,導師應主動加強與業界的聯繫,深入瞭解企業需求,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爲學生創造更廣闊的科研平臺。

第三個挑戰,在於對學術不端風險的防控。AI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新型學術誠信挑戰,如自動生成的虛假數據、圖像甚至僞造文獻等,可能導致學生無意或有意的學術不端行爲。雖然文獻真實性相對容易判斷,但數據和圖像的真實性往往需要結合專業常識和領域慣例進行綜合評估。對此,導師應充分發揮經驗優勢,指導學生辨別真僞。

在主動預防學術不端方面,導師應強化科研規範教育。基礎科研倫理通常簡明易懂,學生易於接受;對於AI輔助寫作等新興問題,學界尚未形成共識,建議採取審慎態度。

就寫作規範而言,本科與研究生畢業論文遵循相似的學術標準。在正式寫作前,建議師生進行面對面討論,就論文結構和提綱達成一致。學生應獨立完成初稿,隨後可適度使用AI工具進行格式調整和語言潤色,完成第二稿。

當前學界普遍認同的原則是:AI工具僅適用於論文的修飾性改進,絕不能直接生成實質性內容。若大段文字由AI生成,將難以評估學生的真實貢獻,進而影響學位授予的公正性。值得注意的是,現有AI尚無法有效識別公式錯誤、定理謬誤、圖像失真等“高階問題”,因此在後續修改環節,導師應重點把關這些關鍵內容。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導師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他們不僅是學術引路人,更是科研倫理的守護者和AI時代的適應者。畢業季,希望所有學子都能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令人滿意的畢業論文,爲學術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