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中央開戰地方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財劃法》修正後,包含地方所屬學校電費、地方公有建設物的耐震改善經費等,將回歸地方自治事項。(黃世麒攝)

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款出爐,不僅藍營執政縣市不滿,綠營縣市也叫苦連天。其中,高雄市雖增加250億元,但市長陳其邁仍感嘆,從立法院開始修法,高市就不斷反映公式問題,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財政部依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款數額,有10縣市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少,行政院挨批「左手給,右手扣」,閣揆卓榮泰坦承,計算公式有誤差,會邀各縣市首長檢討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分配,共同解決問題。

立法院去年底三讀通過《財劃法》修正,期間行政院覆議失敗,總統今年3月底才公佈,但財政部算了5個多月,現在才說公式有問題,推稱金額沒算錯,是公式設計的分母、分子有出入,以致300多億元無法分配,顯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卓揆要邀縣市長解決問題恐也是鴻門宴。

更別說,臺北市長蔣萬安上週在行政院會爲了補助款槓上中央,卻惹來衛福部次長呂建德連2天開戰北市長照問題護主。說穿了,2026年地方大選將至,這一局中央和地方誰都不能先低頭。

其實民進黨彆氣,這爛攤子也是自己搞砸的,中央以往對綠營執政縣市的補助款不照公式走,有些縣市被養得肥滋滋,如今在野修法還算公道,就該心甘情願照規定走。當初民進黨也說總預算被砍無法補救,四處裝窮還下鄉宣講,結果現在還想透過追加預算暗渡媒宣費,顯然「事在人爲」。

卓揆「行動創新AI內閣2.0」才上路,可別掛羊頭賣狗肉,戰完中央戰地方,最後重蹈「戰鬥內閣」的失敗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