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提升臺灣晶片話語權(劉佩真)

荷蘭日前接管控制中國半導體生產商聞泰科技旗下荷蘭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圖/美聯社

近期聞泰科技與其荷蘭子公司安世半導體之間發生重大爭議,此爭議已成爲跨越中國、荷蘭、美國3國的科技與地緣政治博弈,從公司內部的治理與股權爭議迅速升級爲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大事件。

事實上,安世半導體雖然總部在荷蘭,但其超過70%的晶片最終會運往中國東莞工廠進行封裝測試,因此中國的反制措施,加上荷蘭接管導致的不確定性,已引發全球汽車製造商對晶片短缺的嚴重擔憂。

畢竟安世半導體是全球領先的標準半導體和功率元件供應商,其產品是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基礎功能元件,產品雖然在技術上不如先進製程晶片那樣尖端,但卻是汽車、工業、消費電子等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基礎且必需的元件,供應量極爲龐大。

特別是安世半導體是車規級晶片的重要供應商,此則隱含後續現有庫存可能在數週內耗盡,恐導致汽車製造商的生產線受到波及。在此情況下,雖將加劇成熟製程晶片的供應緊張,併爲臺灣的功率半導體業者帶來潛在的轉單機會,但同時臺灣科技企業也必須密切關注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趨勢。

整體而言,此件爭議不僅是單純的公司治理問題,更是地緣政治角力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縮影,臺灣的跨國企業應警惕在特定地區(尤其是中國)進行封裝測試和供應鏈整合的風險。而此次爭議恐加速企業將關鍵製造環節轉移出中國,以避免受到類似的出口管制和穿透規則的制裁。

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的大環境下,此件爭議可說是國家安全凌駕於商業利益之上的典型案例,這對於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居核心地位的臺灣而言,提供了多層次的啓示。

首先,這起事件的核心是西方國家對關鍵技術被中國控制的恐懼,而中國的反制措施則暴露供應鏈中斷的脆弱性,因此臺灣企業不能再依賴單一地理區域進行製造、封測或銷售,應加速推動供應鏈的地理多元化,即「去風險化」,特別是針對車規級和關鍵基礎設施所需的成熟製程晶片。

其次,臺灣不應只聚焦於先進製程,也需正視成熟製程在電動車、工控、電源管理等領域的不可替代性,鞏固在這些領域的領先地位,進而提升臺灣在「非先進但關鍵」晶片上的話語權。

再者,未來臺灣企業在進行任何海外併購,特別是涉及歐洲或美國的關鍵技術、軍民兩用或汽車領域的資產時,必須提高對國家安全審查、外國投資法的敏感度,同時在併購協議中加入更完善的「政治風險保障條款」。

最後,臺灣企業未來在面對跨國法規與制裁的衝擊時,必須能即時應對。也就是臺灣企業必須建立一套敏捷的全球合規與法律應對機制,能夠即時掌握並應對美國、歐盟、中國等主要市場的出口管制變化。(作者爲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