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兩岸學術交流 臺灣孩子是贏家(段心儀)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外觀以書簡爲設計靈感,融合竹子、漢字、書卷等文化符號,展現中華文化氣息。(黃世麒攝)

賴政府執政1週年,兩岸情勢撲朔迷離,談兩岸交流,教育部長禁止,總統說歡迎;論關係,既說是外部敵對勢力,又大談公司併購程序。但兩岸學術交流若終止,真正對不起的人是學生。

教長禁止兩岸學生交流是遵照陸委會的思維,認爲大陸針對臺灣學生提供交流優惠有統戰之嫌。但換個角度思考,多少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此纔有了跨出國門的機會?臺灣四面環海,富裕家庭從小帶着孩子周遊列國,寒暑假更參加國際如NASA等夏令營,因此見多識廣,聊的是大阪世博會、埃及金字塔、休士頓太空中心等等。

另一羣孩子卻只能選擇沉默。他們不想探索這個世界嗎?部長說可以到歐美先進國家交流,卻刻意忽略10萬元起跳的昂貴費用!部長若真心關愛學生,思考的應該是與對岸競爭,提供機會,廣發補助吧!

再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只要到對岸就會被統戰成功嗎?那也太小瞧孩子們的智商了,中國大陸就不敢如此託大。以往兩岸學生的交流活動大都以參訪古蹟名勝爲主,介紹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現在他們還融入了現代科技、藝術人文。過去到武漢就是參觀黃鶴樓、武昌革命紀念館等,現在則設計了專題系列課程,用「生態環境與新材料」介紹了長江水文明,再結合實境考察東湖來感知荊楚的生態文明;介紹楚香的源流特色,配合VR技術的體驗,帶領學生穿越歷史時空。

這種新穎深入的設計,拓展了學生的歷史觀、科學觀、世界觀,與其說是統戰,毋寧說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鄭部長怕的就是這些嗎?那真把教育部長做小了。

兩岸交流的無可取代更因爲兩岸語言文字、文化的溝通無礙,使交流可以深入有效。過去對岸要推廣職業教育,舍德國而來臺灣取經,就是好奇台灣如何克服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魔。今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大放異彩,也是因爲中日文化同源。

中國館竹簡造型的外牆鐫刻了《詩經》、《楚辭》等119句古詩詞,從「關關雎鳩」到「上下求索」,吸引無數日本遊客站在牆前逐字細讀,甚至抄寫。館中設計瀑布,當中,日文字如流水從天幕傾瀉而下,遊客伸手觸碰到《論語》的金句時,更直呼震撼。若非日本人從小接觸《論語》、唐詩,此種結合宏觀、微觀、古典、現代的設計,豈能穿透日本人心?

臺灣學生去對岸交流也是如此,無論到西安看大唐不夜城,橫店看現代影視製作,三星堆看失傳古文明的精湛工藝,都江堰看鬼斧神工的水利設計,他們獲得的啓發、省思與影響,都遠遠超過參訪其他國家。

事實上,兩岸學術交流可讓孩子看到無限的機會與可能;而兩種不同制度的對照,更讓學生珍視臺灣的自由與開放。如果這叫統戰,臺灣孩子是贏家。(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