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課綱跟不上AI時代(段心儀)
2025年度「108 課綱觀察報告」出爐,學團籲重視臺灣教育。學生團體 EdYouth發佈《108 課綱觀察報告》,指出學生對AI教育資源不均、藝才教育被升學體制邊緣化、本士語言教材重複與課程缺乏實用性等問題。(賀培晏攝)
AI海嘯席捲全球產業,臺灣正站在風口浪尖上,產業界卻執劍四顧心茫茫,因爲下一波電力、人力、算力是否跟得上?他們心中真的沒底。
美國川普總統日前發表《美國AI行動計劃》後,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表示,相關部會將啓動臺灣AI新十大建設計劃,投入千億資金,發展主權AI、加強算力基礎、培育AI人才,打造全民智慧生活圈,推動人類生活轉型。偉哉斯言,我們卻完全無法在教育部人才培育規畫上看到與AI相關的藍圖。
108課綱已實施6年,問題叢生,教育部長卻自我感覺良好,表示無須啓動新課綱,只需微調融入AI課程即可。真的嗎?倘若教育部真的如此認爲,交給審查會審查的「課程審議大會委員候選人名單」,又爲何完全看不到與AI課程相關的專家學者或教師?教育部有認真對待培育AI人才這件事嗎?
進入AI時代首先要升級數學課程,不再只要求算得快,算得準,進一步還要求看懂數據背後的意義,能夠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能夠看透程式邏輯的演算法思維。
但是,進階學習的時間要從哪裡來?對臺灣來說,這就是課程調整的重點。必須有兼具理論、教學與實務的專家權衡輕重難易,調整學習順序與時數,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否則就會跟建構式數學一樣,反而造成災難。AI時代更要求全面融入文理課程,這就得讓學生有各種學習路徑去滿足各科的不同需求,這更超出「微調」的範圍,教育部有應對之策嗎?
川普在《美國AI行動計劃》中更強調「AI價值觀」,要求AI系統必須客觀且無意識形態偏見,追求「客觀真相」。這正是許多AI專家共同的憂慮,卻是108課綱文史課程的最大弱點。正如行政院官網介紹臺灣目前人口2.6%爲原住民族羣,1.2%爲外來人口,卻把佔96.2%絕對多數的漢人稱爲「其餘人口」;300多年的臺灣史從國小到高中重複3次,5千多年的中國史卻只佔國二上學期區區兩單元;文化來源不提近在咫尺的中國大陸,卻硬要攀附千里之外的毛利人。被政治扭曲變形的課綱,如何提供學子「客觀真相」?
人才培育是教育部無可規避的職責,108課綱已導致學生基本學力直線下降,臺大檢測大一生普通化學及微積分,發現平均成績下降9%~14%,導致大三的核心課程「演算法」停修人數遽增,從3%上升到13%。演算法是AI與晶片之母,直接關聯到臺灣的核心競爭力,現行國策是將臺灣打造爲科技島,但108課綱卻與之背道而馳,產業界早已憂心如焚,教育部豈能充耳不聞?
我們要求教育部正視國家需求,提出的課審委員候選人名單必須針尖對麥芒地切合國策,不可忽悠國人。
(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