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關稅恫嚇加溫 莫忘萊豬殷鑑(李晴果)

蔡英文開下「萊豬換CPTPP」的支票已跳票,民進黨政府不該再犧牲人民權益。(資料照/姚志平攝)

美國總統川普預定在美國時間4月2日,宣佈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的內容。在此之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提前釋出《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頗有爲關稅恫嚇加溫的效果。美方在這報告中點名臺灣對美規車、美豬美牛及黃豆等農產品的進口限制,造成雙邊貿易不利。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在2021年1月1日宣佈開放含萊劑(俗稱瘦肉精)美豬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且否決了在野黨要求肉品須標明使用萊劑的提案,等於讓民衆陷入資訊不明的風險中,引發很大爭議。國民黨立委當年發動反萊豬公投,在蔡政府以強大的行政資源一再宣傳「萊豬很安全而且可以交換臺灣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訴求下,反萊豬公投失敗。

當時政府洗腦民衆的主要戰將、時任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功在黨國,後升任外交部政務次長,目前擔任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大使,仕途一片大好,但臺灣加入CPTPP一事卻遭到擱置。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人中心」會長兼執行長葛林坦言,臺灣加入CPTPP的機會非常渺茫。「開放萊劑美豬換取CPTPP」的說法破功,民進黨政府可說強迫臺灣人白吃了萊豬好幾年!如今看來,臺灣人不但要繼續吃下去,甚至美國的要求還愈趨嚴格。

當年蔡政府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民進黨立院黨團靠着人數優勢,表決通過了9項相關行政命令,包括放寬萊劑殘留量、限制國內養豬戶不得使用萊劑、豬肉需標原產地等。但美方一直要求去除標示產地的規定,指有歧視的問題。然而,臺灣對所有進口豬肉都有標示產地的規定,並不是只針對美豬。在民進黨政府對美國的要求近乎照單全收的卑屈態度下,標明產地可說是臺灣對民衆僅有的保護措施。

此外,臺灣要求基因改造(GE)與非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原料必須按不同關稅項目進口,以茲區別,保護國人健康。臺灣黃豆高達9成是基改黃豆,而基改食品對農業及消費者安全的傷害或影響,早有許多研究報告提出各種論證,各國即使不禁止也會規定需要標示。如歐盟規定食品若含基改成分高於0.9%,不論是包裝或散裝都需標示該產品含基因改造的成分,韓國、日本的底限分別是3%與5%,臺灣的規定是5%以上才須標示,且散裝產品還不用標明。

然而,如此寬鬆的標準,美國還不滿意,USTR的報告指稱,基改產品與非基改產品「同樣安全」,臺灣卻要求分開申報,缺乏科學依據,增加美國出口商負擔云云。USTR還一再要求臺灣要廢止校園禁止使用基改食品的規定。

民進黨政府對美國可謂「要五毛給一塊」,臺積電投資美國1千億美元還被川普口頭加碼爲2千億美元。賴政府護不住「護國神山」,對民生緊密相關的基改和豬肉產地等標示,可千萬別再棄守了,畢竟蔡英文開下「萊豬換CPTPP」的支票已跳票,民進黨政府就不該再犧牲人民的權益了。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